本來在書店找另一位作家的書,忽然被這本書的書名《吃東西》吸引──這正是我想為自己的飲食文字想的名字。
Category: 不是書評
屎坑上的菜總是綠一些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個炎炎夏日的下午,出版社的編輯先生坐在專欄作家Erma Bombeck的鄉郊小屋內,一邊與她討論新書的出版計劃,一邊吃著Erma親自做的雜菜沙律。
鋼筆,怎會嫌多?
很久以前,有位文化前輩,出席某文化活動時,問在場一位後輩借筆,後輩多年沒執筆寫字,當然沒筆可借,前輩面色一沉說:文化人怎可以不帶筆?
構成我的五本日本漫畫X2
前陣子流行寫「構成我的五本日本漫畫」,我也來一篇。十套也難選,何況五套。
跨世紀的少女日漫:《惡魔的新娘》
常被人遺忘的一套日本少女漫畫,正傳十七卷,我曾有過三個版本:香港豪生版、台灣長鴻版,前兩個已丟失,最後在手上的是玉皇朝版。
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故事──讀黃麗群的《海邊的房間》
第一次看黃麗群寫的小說。原來都是得獎作品,如果有人不明白自己努力投稿多年,為何小說都被編輯投了籃,應該要看一看這部小說集。至少會明白,怎樣才是一篇有希望會得到評審員眷顧的小說。
尋找「珠寶」,結果尋到「假寶石」
董橋《今朝風日好》的〈瓷簪之夜〉,提到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說〈The Jewels〉(珠寶),劇情曲折有趣。我只看過莫泊桑的《項鍊》(Necklace),於是想找《珠寶》來看看。
因為董橋,我喝了黑松沙士
讀罷《記憶的腳註》,原來董橋曾常喝黑松沙士,一直懷疑這黑松沙士是童年時喝過的沙士。
《張看》與「司空」
張愛玲筆下的「司空」 (scone),我懷疑不是英國式的,是美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