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toons 網絡漫畫始創自韓國,這跟將實體漫畫書掃瞄,將圖片檔案上傳到網上不一樣,也完全不是那一回事(中國有漫畫網站將許多實體日本漫畫書電子化,放上網供讀者瀏覽)。那時看到的Webtoons已不是第一代,第一代其實有點像將實體漫畫書放上網,是橫向式的,按鍵翻頁,槪念仍然跟翻書差不多,就是一頁一頁看下去,版面的畫法跟四格漫畫有點像。
Category: 不是書評
手快有手慢無的《52周織襪子》平裝本
如果不是因為織友Thistle,我也不會發現The Woolly Thistle這家賣毛線和編織書的網店,不是因為這家網店,我也不知道編織界近十年的風起雲湧,現在大家都在織什麼,看什麼編織書,更不知道這間位於芬蘭的編織出版社Laine,他們廣為人知的就是每季出版的編織雜誌《Laine Magazine》,每本盛惠美金三十元,價錢差不多是提倡慢生活《Kinfolk》雜誌的兩倍。
你對這世界的認識有多深?
讀中學時很喜歡上地理課,因為可以看地圖和畫地圖。那時候,我常幻想世界這麼大,得要好好去遊歷一番。每次去旅行,一定會購買或收集足夠的地圖,因為人在外地,人生路不熟,未必可以找到想要的地圖,而且價錢可能很貴。自認是一個方向感很強的人,所以很少會迷路。
誤打誤撞看《羊毛記》(又譯羊毛戰記)
不要被英文書名《Wool》誤導,和編織無關的,找到這本書純粹是一場誤會。我是織民,有一次在亞馬遜找關於寫羊毛的英文書(我家有很多關於編織的英文書),誤打誤撞,找到一本叫《Wool 》的書,一看簡介,發現原來是一本小說。
張充和的書件,那時候的文人相惜
以前的文人都愛舞文弄墨,一九四七年,中國藏書家黃裳向沈從文的小姨,民國才女張充和求字,結果一等三十年才得償夙願,書件後來散失,二十多年後輾轉復得。
足不出戶也可以用Lippy借書
身處外國的你,要在公共圖書館借館內收藏的實體書、DVD、雜誌,當然要有借書證,但在疫情下,圖書館關門了,只好使用Lippy這個軟件。這個軟件的好處是,有電腦版和手機版,很適合我這種沒手機的山頂洞人。
天衣無縫的《縫熊志》
這本不是工具書,西西不是教你縫熊,要學縫熊,不必看這本書。這本書是要用來欣賞的。可惜香港出版社很少出版這種令人感到享受的書。
老書不怕常談,羅庸的《鴨池十講》
甚少會包書,這是少有的一本,還用雞皮紙(又叫牛皮紙)包着,這一包,就幾十年。這書是在入了大學一個月後買的,地點是旺角的新亞書店。熟悉香港二樓書店的,一定知道新亞,沒上過新亞的,廣東話說,好打有限。這本書我一直帶在身邊,也不時會從書架上拿下來看幾頁。書在高中時已看完了,否則也成不了現在的我。如果要說影響我人生的書,這就是了。
說來話兒長的買書故事
提起大陸的《萬象》雜誌,不能不說之前看的林行止散文集《說來話兒長》。真的說來話兒長,不過不是林先生說的那話兒。十多年回港時,去深圳逛書店,一眼瞥見熟悉的香港作家林行止,揭一兩頁,發覺內容很有趣。書是精裝的,三十二開本,拿上手很方便。價錢不貴,只是十多塊人民幣,於是決定買下來。後來又發現同一系列的其他散文集,有一位作者是《讀書》雜誌的前編輯沈昌文,於是一併都買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