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看向右看?
在紐約最不習慣的是過馬路,本來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紐約的行車方向跟香港完全不同,有時真不明白,為甚麼會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行車方向。現在,我已忘記究竟香港的行車方向是左上右落,還是左落右上了。總之,每次過馬路,我也忘記了應該先向左望,還是先向右望。
紐約還有一點跟香港不同的是,馬路大都是單程路,即是曼哈頓第五大道是南行線,第六大道則是北行線,如果你要從曼哈頓下城(即十四街以下)去上城(七十街以上),開車有如走畫鬼腳,路線如之字形由下而上。
在紐約開車是一件苦事,車多路少,又要轉彎抹角,怎不令人氣餒?還有,為了城市美感,紐約市跟北美幾個城市,例如多倫多、溫哥華、三藩市(舊金山)都沒有行人天橋,也沒有像香港般的行車天橋,穿插鬧市大廈之間,形成一幅奇特的城市風景畫。汽車和行人都是老老實實地,在路上走,在紅綠燈前等候。大家習慣了,也視作是一種散步。
但是,對開車的人來說,這是苦事。在紐約,行人佔用路面的權利比司機大,雖然有些司機仍會不客氣的撞死你。
因為馬路大多是單程路,兩邊都停滿汽車,剩下的路面,闊度僅容得下兩輛私家車並排而過。
所以我很討厭別人並排停車(double parking),填滿了半個路面,稍一不慎,停得過了一點,後面的車根本過不了,於是,堵塞了整條街道。
紐約司機最怕兩種車:一種是貨車,每每停在商店門前缷貨;一種是垃圾車,一大架的橫在路面,它們是奉旨停車,清理垃圾時,逐戶停下來收集垃圾,每戶垃圾幾十袋。在它後面的車真的行了霉運,不等一時三刻,垃圾車是不會開走的。醒目的司機老遠見到垃圾車已掉頭抄另一條路走,一旦入了線,整個車進入了這個街區,前不能進,後不能退,那就慘了。我試過好幾次,因垃圾車堵住馬路,結果被迫下車走路。
紐約馬路狀況很差。可能跟氣候有關,每年暴風雪,市政府都要大灑雪鹽。雪鹽的侵蝕力很強,馬路壽命都不長。
有些地區可能分到的資源不足,路面情況更差,馬路中央隨時有一個坑洞。我試過在布朗士區騎單車,因沒戴眼鏡,結果看不到前面馬路有個大坑,車輪一駛過去,沒有跌車,但震到整個人從座位上彈飛,全程牙關震到酸痛。
名街
紐約曼哈頓的街道,除了十四街以下,因歷史原因,街道比較亂,其餘都劃分很整齊,東南西北,像個棋盤一樣。紐約人也懶,毫無想像力,十四街以上的街道都是以數字命名。
四十二街
四十二街位於曼哈頓中城,東西走向,東端是聯合國,西端是中領館。
中間是有名的四十二街(42nd Street)地鐵站。四十二街是幾條地鐵線上的一個車站。初來紐約的人,坐地鐵時很容易誤會所有的四十二街站都是相通的。實際上,相通的路線只是黃線(N、R、Q、W)、紅線(1、2、3)和紫線(7),藍線(A、C、E)勉強是相通的,但是,得要走一條長街的路程才能走到另一條路線。黃線、紅線和紫線的四十二街站叫Times Square(時報廣場)。
百老匯大道
百老匯,名字是一派的經典和優雅。Broadway已變成了音樂劇的同義詞。
百老匯大道是曼哈頓最長的大街,從北至南,一直延伸至南面的華爾街。全美很多城市都有一條百老匯大道,甚至紐約市幾個區都有百老匯大道,但只有曼哈頓的百老匯大道上有百老匯看。
在四十二街的一段百老匯,是眾多劇院的集中地。衣香鬢影,燈紅酒綠,是電影鏡頭下的百老匯劇院區。
很多遊客來紐約,都要到百老匯看音樂劇,才覺得不枉此行。
看百老匯劇跟看電影不同,劇票是劃了座位的,大家要對號入座。每座劇院的座位設計不同,不過大同小異分為最前排的交響樂位、普通座位、廂座和樓座。
看音樂劇不能坐得太遠,否則很多演出細緻也看不清楚。很多大型劇院仍用現場演奏的,樂隊躲在舞台前面的升降台,有需要時可升上來跟觀眾打招呼。
荷里活有些明星,本來是做百老匯音樂劇出身的,也有藝人跑去百老匯演出歌劇。那是很考真功夫的。唱得好不好,演得是否入木,聽掌聲就可知道。
(原文寫於2004年12月7日,2008年12月20日,增訂於2021年1月24日)
後記
這篇文章是跟一位文友合作的一題兩寫,叫「紐成一片」,各自寫自己所在的城市。每人輪流出題,每周各發一篇文章。本周題目是我出的:馬路。
Sting的《英國人在紐約》,1987年。
美国的电影院都不按座位坐是吗?先到先得?
以前是,但自从中国富商王建林买下美国最大院线AMC后,就改变了这种坐法,现在AMC院线电影院的戏票都划了位的。
Hihi, 這次到我來打招呼了,我是從无法的文章介紹來這裡的,已bookmark~:)
你好﹗你不打ID我也不會知道是誰呢。這裡新舊文混雜一通。歡迎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