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劇,就是大陸製作的電視劇,台灣人喜歡這樣叫,香港人就會說「大陸劇」,大陸大陸,都叫順了。以前也看過大陸劇,但只限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劇,大陸製作佔地利,小說中那些大江南北,氣勢磅礡的華山、峨嵋山、少林寺,大漠炊煙直的塞外風光,任香港的導演如何扭盡六壬,也難以拍得出來。時裝劇呢,很多年前嘗試看過一兩部,但都受不了那些矯情造作的對白,還有角色不論身份都穿上過份時尚的服飾,太戲劇化了。可是,疫情之後,卻看完了二點五部陸劇。
這二點五部陸劇,未必人人聽過,第一部是《安家》,第二部是《做自己的光》,還有最近剛看完的《香港人在北京》,打正旗號是港劇,說粵語,但是看得出是跟大陸合拍的,所以叫做半部陸劇。之所以寫出來,不是推薦讀者去看,我看,是有原因的。
這二點五部陸劇的背景都是現在大陸的大城市:《安家》是上海,《做自己的光》是成都,《香港人在北京》當然是北京了。輪劇情,《安家》是最好看的。
這三個城市我都去過,上海是三十幾年前公幹時去過兩次,最後一次去時,上海正在蓋捷運,星巴克剛入駐中國,就在上海開了全中國第一家星巴克,現在,數目已有七千七百多家。
成都是我廿多年前旅行時住過一個多禮拜,朋友是成都人,就住在她家,購物就去超市,吃飯就上菜館,也去了當地的名勝,半遊客身份體驗當地的生活。成都人很會享受生活,當地俗語說人生有三大樂:結婚搓麻掏耳朵。我沒在公園掏過耳朵,差麻將也不是我的興趣,所以無法領會箇中樂趣。不過,成都有不少茶館,去茶館喝半天茶,搓搓麻將,這樣就一天了,生活悠閒不已。
北京,去過兩次,都是公幹。第一次去時,下榻的旅館是蔣中正別館改建的友誼飯店,就在天安門後面。那時出入都有司機,所以沒坐過地鐵,廿年後,才知道北京早有地鐵。最後一次去北京時是住在郊區,因為舊同事想在酒店游泳,就挑了一家有室內泳池的。那時沒有Google,也沒有電腦,互聯網也是剛起步,我們到了酒店,才發現離市中心很遠,每次去市中心都要坐很久的計程車,車資也忘了是誰付的了。
二十多年沒有再踏足中國大陸了。很多人說,大陸現在很繁華、很先進,已不是當年的樣子了。我有點興趣,想看一看,這三個城市現在是什麼樣子,沒法親身去,只好在熒幕上看了。
《安家》男女主角都很會演,可惜兩人演情侶沒有火花,看着他們坐在屋頂上談情倚着對方,感覺像兩兄弟。《安家》看到很多上海古宅、弄堂,比較平民的生活,這種反而感覺踏實,不會太浮誇。
當年在上海公幹時,也去過弄堂探過朋友,入門時是一個公用廚房,各戶可以用,然後才真正進入朋友的家,一個小廳堂,再進去是房間,面積不大。《安家》中也見到其中一位配角家中就是這樣子,女的就擠在一個箱子大的房間,她的志願就是要嫁個有房子的男人。
《做自己的光》是因為劉宇寧才看的,他唱歌好聽,但演技仍很幼嫰,意外地發現劇情是圍繞一家電視台的新聞部的。劇中新聞部各人的對白很精彩,例如電視台領導會說,我們是黨的傳媒,做新聞一定要反映社會的正面性,聽着聽着,忍不住笑了出來。還有,大陸有代駕,是看了這個劇才知道的。女主角的基金投資高層丈夫欠下巨債跑了,女主角為了還債,被迫放下身段去做代駕,晚上開着電瓶車,到了客人的汽車旁,折起電瓶車,放在私家車的尾箱,然後就幫客人開車,通常是因為客人喝多了,不宜開車,或者太累,不想開車,就用手機叫喚代駕。
這種職業我還是頭一次聽,在歐美沒見過,在香港,更是聞所未聞。
但是,代駕這工作在《香港人在北京》中又見到,男配角碰上女配角時,就是當代駕幫女配角開車。
成都現在比當年我去時先進多了,處處高樓大廈,但交通比北京順暢很多,歷史古蹟及不上北京,但整個城市比較開揚,近有河,遠有山,感覺比較寫意。
本來期待在《香港人在北京》會看到很多北京城市風貌的,但都是遊客區多,至多是拍攝一下擠塞的馬路,塞車比香港嚴重很多。可能是贊助太多,插入的廣告也太明顯,感覺怪怪的,有時候拍到的房子室內景,不知為何,設計和家具擺設,總有一陣娘味。
記得廿多年前去昆明旅行,遇到售樓處的職員帶上樓參觀,一進去,房子大得驚人,但卻是什麼都沒有的毛坯房,就像香港公屋那種,水泥地,四幅灰牆,但昆明的房子是連水電喉管什麼都沒有,完全是由零開始自己打造。
電視劇見到的,已是過濾過的,真實的城市面貌還是要真正去住過,才能好好感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