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說曼哈頓的房租很貴,但這麼貴的房租到底可以租到什麼樣的房子呢,這個周末就充分體會了。每年六月,都是年輕人找房子的熱門時間,成千上萬的大學生畢業後都想到紐約闖世界,上個周末就幫朋友剛大學畢業的女兒去參加Open House睇樓(看房子)。這種集體看房子的方式在紐約很流行,要事先登記,然後賣方經紀會通知你地址和時間,你就按時到達去看。
朋友的女兒現在人在波士頓,開車一程也要差不多六小時,不方便過來,她們計劃在曼哈頓租一個studio,預算每月租金二千五百美元。目標有兩個,我只是負責去實地視察。
第一個studio在東42街長途巴士總站旁,一聽地址,已覺得不妙,凡是靠近長途巴士總站的地區都會吸引閒雜人等在此覓食,環境不太適合單身年輕女孩。
早十分鐘到達公寓大樓的大門口,已有十個廿歲左右的年輕人在等待。人群中有一個中年婦人相當顯眼,原來是受僱於一個家庭來幫他們女兒看房子,一見到我,就說這studio位置不好,如果她有女兒,肯定不會讓女兒住這裡,寧願馬上認識在場等候的女孩子,交換電話,拉她們一起集成三人組,去華爾街附近合租一個公寓更划算。
等候者之中有一個年輕男子,畢業不久,外州人,在網上看到studio的管理公司登廣告,還給他發電郵,說studio租金只是一千五百美元,所以才來看一下,看見我們一班人,他就說了一句too good to be true,廣東話就是「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結果,我們在太陽下等了二十分鐘,也未見經紀其人,大家開始懷疑是否上了騙子的當,給了對方聯絡方法,但是又沒有人敢問有沒有人付了按金之類……
我等得不耐煩了,於是轉頭就走。走到街尾,回過頭來,原本等候的十多個人竟然不見了﹗剛才說話的那個男孩正開門走進公寓大樓﹗
不是吧﹗剛走開,經紀才來﹗於是拔腿就跑回去。但是,遲了一步,公寓大門關上了,開不了。
以下是比電影劇情更戲劇:
我奮力敲打大門上一扇窗的玻璃,嘭﹗嘭﹗嘭﹗剛才十來人已在走廊尾陸續步上樓梯,沒有人看到我在遠處拍門。
眼見最後那個男孩一隻腳已踏上樓梯,此時,他忽然朝門口這邊看了一眼,我拚命在門外大叫,估計他也聽不到,只看到我像瘋子一樣揮動兩手。
他跑了過來,開門讓我進去。
最後,終於上四樓看到這個studio單位,整幢廉價公寓樓高四層,沒電梯,只有木樓梯,地板有點歪。單位空空如也,但也小得可憐,完全沒裝修的四面殘舊的牆,好像很久沒有人住過的樣子。那男孩拿着電子尺一量,說最闊處二十尺,很窄,像個鞋盒,還有:沒洗衣機,是整幢大樓都沒有洗衣機,通常舊樓地庫都會有洗衣機,這個卻沒有,要自己拿去街上的自動洗衣店。
只見大家的表情已很沮喪。
經紀跟住說:「這租金一千五是競投的底價,價高者得。」
看完四樓單位,我們一同下樓看二樓同一面積的單位,租金二千五,沒家具。
大家聽罷,開始你眼望我眼。
經紀接着說:「本來六月中可搬進來的,但如果6月初可搬進來的,會優先考慮。」
天﹗這什麼玩意。我沒興趣了,馬上下樓,打電話給朋友,說這房子不要租,別浪費時間申請了。
第二天,再去另一目標studio單位,地點在曼哈頓另一邊,地點比第一個好很多,不過也是在一座舊式公寓,沒電梯,租金二千五百美元,看來這是公價。
提早十分鐘到達大樓外,這次不是十人在等候,而是三十多人﹗其中一人是昨天看第一個studio時見過的女生。
這次的經紀很準時,一到點就讓大家進入大樓,但人數實在太多,要分批。這次不是直接上樓,是下樓──從大門外的側門,走下一道鐵樓梯進入地下室。
在曼哈頓,住半土庫是很常見的事。半土庫也是地下室,只是一半低於地面,一半在地面上,有窗的話,陽光可以從半扇窗外透進來。
才兩分鐘,已有人從地下室走上來,輪到我下去時,才明白為何大家看得這麼快。
這個半土庫的studio比昨天看的更小更窄。
如果昨天的studio是10號鞋,這個是5號鞋,還是窄身的。不同的是,這個5號鞋是一對漂亮的高跟鞋,麻雀雖小,但居然有洗衣機和乾衣機,塞在其中一個衣櫃裡。但兩邊牆身實在太貼近,兩個人一起是轉不了身的。
原來的租客是一個大學生,剛畢業,準備去外州讀研究院,所以要退租。
經紀也知道這個單位一定很搶手,跟看樓的我們說:「有興趣的,請即場遞紙申請,一定要現場,不能在網上。」
看來房東選人也很嚴格,嚴防白撞之餘,也要即場「面試」。
我是來幫忙看樓的,自然不能遞紙。於是出去街外打電話給朋友,朋友聽到是半土庫,十五十六,一時之間拿不了主意。
我報告說:「老實說,月租二千五,這間應該是最好的了,地點好,很安全,不過是半土庫。」
結果,隔了一天,朋友女兒在網上再找到一個新目標,同一區的studio,月租是三千五。
不過,我沒有空再幫忙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