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春天除了雨多,還有一樣物事也很多,就是雨傘──紐約人可能愛浪漫,男的像歌舞劇singing in the rain,下雨不打傘,女的就像《珠光寶氣》的柯德莉夏萍穿件乾濕褸,任由雨點打在頭上。那麼,傘從何來呢?
小雨不太見有人打傘,但一場風雨後,卻往往見到大街小巷都是吹壞了的雨傘,有些傘被吹得支離破碎,扔在地上,遮骨外露,傘皮外翻,向上扯開,像在傘頂上長了一朵含苞的花,有些則半截傘柄,倒頭葱的插在街角的垃圾桶中,大大小小的破傘,是紐約風兩後的特有街景。
這都是拜地利和人為所賜,紐約在美國東岸,就在大西洋的海邊,一片平原,無遮無擋,北風吹來呼呼聲。曼哈頓島夾在東河和赫德遜河兩河之間,本身已很多風。曼哈頓島的南半部分,即中城和下城是一塊大岩石,很適宜蓋摩天大樓,高樓蓋得多,就易產生高樓風,科學一點的叫法是風洞效應。
所謂高樓風,就是高樓被風吹個正着,就像球擊在牆上,風力就加速往上下方向竄走,於是樓與樓之間的樓縫就會特別大風,走過時,就像忽然吃了王小虎一腳神龍擺尾一樣,整個人被風踢飛。我就試過很多次,雨中打傘,平安無事過了幾條街,轉入下一個街口,人傘忽地被一記猛風往上一扯,心也離一下。拿不穩,傘會脫手而出;就算握緊傘,也會突然舉步艱難,被風吹到連退幾步。街上旁人,沒同情心的,往往看到側目而笑。
沒暇理會旁人,傘骨此時往往應聲裂開,一把傘就這樣告吹了,大雨一把一把地淋到臉上。
遇上這等慘事不用傷心,不用兩秒,身後的人也會重蹈覆轍,然後大家一臉狼狽,相視苦笑,心想看來這次買的傘還是不夠紥實,下次得買一把更好的。
可是,事實告訴自己,在紐約,無論是花多少錢買的傘,最終也是要吹爛,然後扔到垃圾桶的。有一段時間,買了挺多的便宜黑傘,五美元不到一把,下雨天,用幾次就會吹爛。不是誇張,一年被吹爛的雨傘不下十把。後來,覺得這樣實在不環保,彷彿給地球製造了很多垃圾。
難道就沒有一家公司肯製作一把防風的雨傘嗎?
問題不是遮骨要有多硬,而是設計。在網上找到一家公司生產的防風雨傘,兩層傘風的設計,兩塊傘布之間的縫可以缷去部分風力,再配上硬淨的遮骨,就算吹翻了也不會斷骨,可抵擋強風而不爛。
買了一把,試過在大風雨中行走,最後安全回到家,人傘沒事。不過,遇上極強的高樓風,就像公司樓下的街口,那裡的風洞效應非常恐怖,因為是一個T字位,一過那條馬路,風就從三方襲來,也不知舉傘往哪邊擋,擋錯了方向,風就從後面施襲,一下就吹翻了雨傘。就算給擋住了風,但風力很大,寸步難行。於是,就索性解械投降。跟天鬥,我認輸了。
不知道為啥,妳的blog在Jetpack App裡消失了,得上網頁才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