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編織很簡單,只需四步:一是起針,二是下針,三是上針,四是收針,學會這四步,就能變出百萬種招式。起針可難可易,用哪種起針法,其實沒啥規定,純粹個人喜好,亦視乎你想要什麼效果。萬事起頭難,要決定哪一種方法適合自己,要花點時間。
最容易的起針法是single cast on(單邊起針),雖然容易,但是,起針後如果要織大片平針,那起針時的扭拇針的方向就要反方向,否則,起針部分會變成一條大單邊。這個方法我從沒有用過,但初學者可以一試。
我學編織時的起針法就是long tail長尾起針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不會有大單邊,缺點是起針時要預計長尾長度,算錯了,長尾會太長,有點礙事,這也不打緊;最悲劇是如果起針針數過百,起到九十九針才發現長尾不夠長,不足以起到預定的針數,只能忍痛拆掉重新起針。要避免這種錯誤,也不是沒方法的,就是用毛線先繞織針若干次,繞一次算一針,然後估算出長尾的長度,例如要起一百針,就先用毛線繞織針十下,放開,然後用這個毛線的長度乘以十,估算起一百針的長尾長度,這樣就萬無一失了。但是,這種起針法依然留下人手編織的痕跡,邊緣有一條小辮子。
追求完美的織民,想起針的邊緣平整順滑,會用tubular cast on(圓管起針法),又叫Italian cast on(意大利起針法),步驟比較繁複,第一步是意大利起針法,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用雙面編織法,織三行才算完成整個起針法,然後才可以正式開始編織。就是準備功夫比較多,但出來的效果很值得。這種起針法很適合毛衣、帽子的起針,衫身下擺和帽緣像機織一樣,沒有一條小辮子。
還有一種織毛衣時常用的起針法:provisional cast on,臨時起針法。顧名思義,這個起針法是臨時的,針腳仍是「活」的,沒有鎖死,可以改的。方法是用鈎針鈎一條小辮子,然後沿着小辮子起針,待完成織物時,扯開這條鈎針的小辮子,反方向織下去,最後才正式收針。這個方法適用於向下織的毛衣,在衣領部位起針,完成整條毛衣後,回頭再織領口。
有些織民覺得這方法難度有點高,很難辨別小辮子起針。如何沿着小辮子起針呢?最簡單是把小辮子反過來,看起來像一個個斷開的破折號,然後每一個破折號是一針,這樣就好處理了。
如果要織彈性極高的彈弓腳,即上下針,譬如襪子、帽子,可以用German Twisted cast on(德國扭針起針法),方法有點像長尾起針法,也需要估算一條長尾,而且比長尾起針法要長得多。起出來的針腳比普通起針法彈性強三四倍,這是我從襪管往下織襪子時至喜歡的起針法,不用擔心襪管太窄,有一條大粗腿也不怕。
說起織襪子,如果是從襪尖往上織,就肯定要用Judy’s Magic cast on(茱迪魔術起針法),這個方法看似複雜,但起了兩三針後,手指和手腕就像輸入了記憶一樣,變成條件反射動作,想也不用想。襪尖通常起的針數不會太多,所以很難就會完成起針。
編織的起針其實不算太難,難是難在有起頭的決心,像玩馬拉松一樣,有勇氣站在起跑線上,餘下就是慢慢去完成,享受編織的過程。哪種起針法最好?也沒有定律,找到自己喜歡的,那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