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去華人集中的法拉盛,那兒的圖書館就在大街鬧處,經過一個大叔的路攤,賣的竟然是老婆餅,式樣跟元朗恆香餅店的老婆餅沒兩樣,以貌取人自然不對,但是,老婆餅好不好看,已先天決定了它好不好吃。
價錢是是美金一元一個,非常便宜,買一個試試看。每個老婆餅都用透明膠袋獨立包裝,打開來吃了一口,驚為天人,甚有從前元朗恆香老婆餅的風範,未走到地鐵站已回頭多買一個回家。從此心裡就被搞起了一池漣漪,有事沒事都坐地鐵去圖書館的大街,找大叔的攤子買老婆餅,一買又是兩個。老婆餅不能久放,一天只能吃一個,那兒不順路,只能一星期去一趟。
後來,發現附近一家小店也買起老婆餅來,味道跟路攤的一模一樣,價錢也是一元,有點懷疑是出自同一廚房,後來大叔的攤子就不見了,小店的老婆餅成了獨家生意。
過了一年吧,有一天去小店再買老婆餅時,卻沒見到老婆餅的影蹤。不忿氣,問小店店員做老婆餅的師父是否不做了,店員不解的看着我,好像我剛才說的是火星語。我再問:「怎麼沒有老婆餅了?」店員聽罷,馬上塞了一個太陽餅給我,說都是一樣的。
價錢確是一樣的。但是,那是太陽餅,不是老婆餅。把太陽餅放下,跟店員說:「不一樣,我只想買老婆餅。」店員當然沒有理我,才美金一元的生意,少賺一個兩個也沒損失。
沒了老婆餅的日子有點失落,想過很多原因:老師父可能走了,或者是轉到其他我找不到的地方去了。
這個星期開始休假一周,無聊上網,試着找老婆餅,竟然給我找到唐人街一間餅店有賣,評價不錯。看看留言的人像是華人,老外說哪裡的中菜好吃,看看好了,非我族類,口味相差太遠,不足為信。
餅店在唐人街的愛烈治街(Eldridge Street) ,紐約唐人街一帶的街名都有中文名,而且是用台山話譯的。愛烈治街好短,街頭有一座過百年的猶太人教堂,已成歷史建築,沒有猶太人去做崇拜的了,可入內參觀,我當然去過,教堂內有好漂亮的玫瑰花窗,這種裝飾已很少見到,聞說花了千萬美元修葺的。
餅店就在教堂的對面,完全不起眼,裝修老舊,還好像有點塵味,就算看見了也未必會引起興趣進去一試,去的人大槪都是老主顧,識途老馬。
半信半疑推門進去,店面很小,一個玻璃櫃將全店一分為二,店員站櫃子的後面,客人就走在櫃子前面的走廊。往櫃裡的老婆餅一瞧,果然有點像當年大叔路攤的老婆餅,先買一個,摸上手軟腴豐脂,咬一口試味,饀料軟硬適中,還可以啃到一丁點清甜冬瓜粒,價錢才一塊五。於是再買一個,打包回家。
眾裡尋它千百度,萬念俱灰,柳暗花明,居然得來全不費功夫,只是花了一程地鐵費,用的是月票,算起來可是分文不花。除了老婆餅,餅店還賣菠蘿包、椰撻和紙杯蛋糕,三種味道都不錯,尤其是紙杯蛋糕,吃了一口,天﹗這簡直是滿瀉的童年回憶,比童年時的紙杯蛋糕更軟更可口。
真的是有眼不識泰山,高手在民間,小店其實已有三十多年歷史,在紐約,看到這種黃底紅字的招牌,都是老店,一看英文名字,咦,很有香港味啊,怪不得怪不得。

這個老婆餅都是我的至愛 😍
哈﹗倫敦那邊的中餐太差,不知道有沒有老婆餅賣。
倫敦啲中餐館好old school,閞咗幾十年,家陣甚至唔係中廚,反而其他地方仲好一點,我哋呢度都有啲似番香港嘅水平;老婆餅呢度好多中超都有,一般貨式但唔算平!
不知是否我們已習慣了港味,初來紐約時,唐人街有幾間老字號餐廳和餅店,我就覺得好難吃了,但老外就吹到好勁。甚至是有間歷史好久的酒樓的點心,去吃過一次,鳯爪和排骨完全唔掂,但大家卻覺得好好。
呢度都一樣,可能佢哋未真正食過好味嗰啲 🤣
我有時都忍不住跟老外朋友講,那是因為好味的你沒吃過。
😅
$1.5都唔算貴啊!我好鍾意聼見屋企老人家叫呢類舖頭做唐餅店,美國都有好多代代相處的唐餅店,我識得一個麵包大師,話佢爸爸每年整月餅,最緊張自己個罐糖漿,係做月餅的精髓。我懷疑佢地分分鐘仲傳統過香港的師傅。
我曾在唐人街街邊買過阿婆做的鹹肉糉,好難食,也在唐人街買過龍鬚糖,也是不好吃的,有些字號老的唐餅店的餅食麻麻,只是歷史久,所以在唐人街字號老就一定好吃我是不相信的。
通篇都是滿滿想念的味道呀!!最後一家餅店的英文名字與台語發音也很像耶!
哈哈﹗可能台語跟廣東話發音有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