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問題。之前每次看維基中文版時,明明是輸入了正體字,打開也是正體字版,但一轉眼,版面馬上自動轉換到簡體字去。也試過看完英文原版後,想看中文翻譯版,明明選的是台灣正體字版,忽然又給改到簡體版去。
本人對簡體字沒有抗拒,會看也會寫,但有時候兩個版本的內容是有分別的,但硬是要我先看哪一版先,心裡就很不是味兒。上星期更氣人的是,打開維基看中文版時,索性只給你一個簡體字版,其餘的中文選項都消失了。
在網上查了一輪才找到解決方法。很簡單,用Chrome的話,將語言設定一項的正體字拉到簡體字上面,這樣中文首選的顯示就會是正體字了。
說到簡體字,現在各地交流,正體字和簡體字互相轉換情況已很普遍,不過,經驗所談,正體字轉換簡體字,一般出錯機會很小,反而簡體字轉換成正體字,一不留神,就會貽笑大方了。諸如「游」(游泳)「遊」(遊戲)、「髮」(頭髮)「發」(發達)、「後」(後面)「后」(皇后)不分,不勝杖舉。又例如姓氏「鍾」,因轉換出錯而變成「鐘」。華人向來重姓氏,就算是移民海外,百年老歸老時,家人都要求墓碑一定要用正體字,就是怕死後不能認祖歸宗。

除了轉換時出現的錯誤外,如果用微軟辦公室拼音輸入法打正體字的話,就會出現以下幾隻怪字(不知叫什麼字好):
聼 (應該是「聽」)
廣汎 (應該是「廣泛」)
最離奇是下面這隻字,很多人可能也沒有注意到的。
内 (應該是「內」)請看清楚,簡體字的「内」是从人,不是从入的。
小編初以為是網絡的字體問題,於是上網查一查簡體字「内」是怎樣寫的,結果看到真的是从人(請看下面的youtube)。
我也問過幾位從事文字工作的大陸朋友,他們寫「內」字時,真的是从人,不从入的,還說我是寫錯字,怎麼把「內」字裡面的「人」字寫成「入」了。所以很肯定不是個人的手誤,是大陸教寫這個「內」字時真的是寫成「入」的。
也可以上網看大陸的《新華字典》,部首變成「冂」,不是「入」了。

可是,同一網頁的《新華字典》,下文卻這樣解釋「內」字的(原文照搬):
内
nà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jiōng)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
很清楚,「內」有入的意思。但是,簡體字卻將从入的「內」字變成从人了。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從字義發展上,實在找不到有什麼理據。
不過,小編倒找到日本語中漢字「內」的寫法,正正是从人,跟簡體字的寫法一模一樣,請看下面《日語漢字辭典》:

簡體字「内」字的寫法是否受日語漢字啟化而變成一個錯字,就不得而知了。
附:「內」字的正確寫法

(原文寫於2020年2月19日,本文為增訂版)
返大陸旅行見啲景點題字(例如江澤民)全部都係用繁體字。The introduction of simplified Chinese was to improve the literacy rate in China after Cultural Revolution…. I’m not sure if it was really the right way to go…
我在大陸沒有去過墳場,所以無從考究現在墓碑是否用繁體字,或者可以問問無法同學或Kurk同學。
哈哈,笑咗出來!墳場對好多人來講都唔係景點啊!好多時景點碑或門都係用繁體字。
景點是舊有遺留下來的東西,應該是繁體字。新建的未必。
係喎,咁又啱喎!不過我見啲「大人物」題字都係用䌓體字。練習書法,唔會用簡體字嘛。
寫書法通常不會寫簡體字的。
太肉酸,哈哈
有愛無心都已經好唔掂。
我其實最不喜歡姓趙的被打了一個叉, 變成「赵」。
內文更新了,剛才貼得太快,漏了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