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不怕用二手貨,有時候,還特別去找。中國人忌諱的舊床,他們一點也不介意,照買可也,甚至二手內衣,也有人買,希望買家不是變態狂吧。
紐約市有一家很出名的二手書店Strand,九十四年歷史,聲稱藏書有十八英里長。這點我相信,因為店內書籍林林總總,有心人要花點時間去尋寶。大概是這種尋寶心理,很多人願意爬高爬下,在書架底找心頭好。
十八英里有多長?大槪是二十九公里,跑過馬拉松的人會明白有多長,來過紐約跑馬拉松的,會知道十八英里就是剛從皇后區大橋下來曼哈頓,經過了人聲鼎沸的吶喊牆,跑到上東城的九十六街,準備進入哈林區,然後過橋去布朗克士了。
史特書店總店位於聯合廣場的百老匯大道上,旁邊的第四大道從聯合廣場向南的七個街區,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書店和二手書店林立,曾是盛極一時的書店街,英文號稱Book Row。當年有愛書人說,要行遍這些書店,得要花一星期的時間。到底有多少間書店要花這麼多時間呢,答案是四十八間。一九五○年,曼哈頓有三百八十六間書店,即是單單這七條街,已集中了曼哈頓一成多的書店了。
余生也晚,未能親睹盛況,但遙想一下九十年代旺角的二樓書店,開到十步一閣的地步,我的同學有正職不去幹,居然也去趁熱鬧開起書店來,連市儈味濃厚的銅鑼灣區也開了幾家二樓書店,那時的文化氣息真的濃厚得化不開。當一個城市的賣樓地產公司開到比米舖還要多時,你就知道那城市有多墮落了。
後來因租金急升,書店街的書店陸續關門,一九五七年,書店街一員的史特書店搬到現在的地址,他們聰明,買下了大樓,所以租金上漲對他們沒有太大影響,當年的書店街早湮沒於歷史之中,史特書店是碩果僅存的一間,同區還有一家小型二手書店Alabaster,門面細小,跟史特簡直是麻雀與雷龍之比。
據說,那時候書店街的二手書店並不是待客如賓的,有一個作家打趣形容當時的二手書店:「入去買書,店員黑口黑面,視每個來買書的人都是來爆格(爆開夾萬偷錢),來偷走他們的書似的。」至少到二○○八年, 史特書店仍保留這份視顧客如賊的態度──門口有店員把守,入書店要存放隨身的包包,店員給你一個紙牌,上有號碼,出門離開時才領回自己的包包。
史特書店在金融區本來還有一家分店的,面積一萬五千平方呎,像貨倉的大,主打賣食譜書,但在二○○八年夏天後關門大吉,我剛經過,本來想進去執便宜書的,但書店像被人洗劫一樣,滿地都是書,任人踐踏,我就打消了進去買書的念頭了。
忘了史特書店總店是哪年擴建的了,應該是在二○○七年前,由原來的地下一層,擴展成三層,賣的書依然有二手書,還有二輪新書(像公映完後的二輪電影),即平裝版,美國出版界是先出版精裝,之後才出版平裝本的,所以說史特書店是二手書店,其實已不太正確了。他們的藝術書很豐富,全都有特別折扣,在紐約讀藝術的學生最開心。二樓改為兒童部,有樓梯和電梯直上去。還有三樓的藝術書部,地庫一層賣科幻書和雜書。洗手間沒有指示牌,但其實是設在電梯後面的書架後,除非你真的急到不行了,找店員求救,他們才會告訴你的。
擴建後的史特書店也賣起有書店圖案名字的帆布袋、筆盒等很「到此一遊」的遊客精品。
書店在二○一○年後更出名了,因為同年一部電影《Remember Me》(港譯:驚動了愛情;台譯:記得我,2010),男主角是當年的萬人迷Robert Pattinson,男主角的職業就是史特書店的店員。看了此片後的我完全沒有共鳴,史特哪有如此英俊的店員啊。
大家不要因為史特是一家很有名的二手書店,對它有什麼文化幻想和文化期望,至少二十年前我去史特時並不特別覺得他們有文化,那時候店內想找個店員也艱難,除了收銀員和收舊書的職員。找書時去問店員,十問九不知,也答不上來,後來才知道他們請的店員並不一定懂書的。說到文化活動,除了作者新書推介會外,我真的不記得他們舉辦過什麼文化活動。始終是一門生意,只是他們做得比較成功,而這門生意恰巧是書店而已。
我最後一次在史特書店買書是十年前,買了三本平裝本的書。
第一本是Sara Nelson的《So Many Books, So Little Time》。我在門口的書架發現這書,不知Sara是誰,不過,看了書名,噢,簡直是像我要寫的書,價錢更是便宜得令人尖叫:美金4.95(原價是22.95)﹗﹗我是笨人,很易受書商蒙騙。不管是不是執到寶,我決定要買下這本書。
第二本是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愛在瘟疫蔓延時)。原因不用多說了,因為我想看英文版。中文版多年前看過了,我的西班牙文程度未至於可以看原著,唯有看英文版。
第三本要花時間去書架找,是我喜愛的美國散文家M.F.K. Fisher的《As They Were》,我家其實也有的,只是版本不同。喜愛的書,不同封面,不同出版社,也會有不同味道的。
去年因疫情,全球經濟下滑,史特書店在收到聯邦救濟二百萬美金後仍裁了大批員工,其中更有快要退休的老員工。幾個月前,在香港也出現過類似情形,那時大家都罵突然關門大吉的UA戲院沒良心,但大家想深一層,香港政府那幾百萬港元連租金也付不了多久,但史特書店是不用交租的,而且也沒有結業,不過去年他們喊過會結業的,結果此言一出,網上馬上多了二萬五千個訂單。最令人覺得奇怪的是,二手書店包括史特,一直認為是亞馬遜搶走了他們的生意,但史特書店老板卻買入大量亞馬遜的股票。
這些教人爭議的事可能讓愛書人大煞風景,但史特書店能在六十年代書店不景時代生存下來,一定深諳生存之道。我大學同學當年也雄心壯志,在銅鑼灣開了一家二樓書店,一年就關門大吉了。紐約書店的數量,據史特老板前幾年所說,大槪只有八十家,現在可能數字更低了。
我相信,縱使紐約的書店陸續要關門,史特也會排到最後的,說不定又會挺過去呢。其實,書店能挺過經濟不景,也是值得慶幸的事,應該鼓一下掌的。
這篇文章是跟一位文友合作的一題兩寫,叫「紐成一片」,各自寫自己所在的城市。每人輪流出題,每周各發一篇文章。本周題目是對方出的:書店。
下周輪到我出題:四季
就很可惜,你知道某个东西终将逝去,无能为力的样子。
连自己有朝一日也会逝去,做到无憾今生就好了。
我以前成日去Cwb 阿麥書房睇下,後來書房冇了 不過最後近好多獨立書店,但土地問題,睇ebooks 多
阿麥我聽過,十幾年前好像去過一次,喺銅鑼灣的,朋友帶我上去的。好多獨立書店執了。銅鑼灣當年有洪葉書店添。喺時代廣場隔籬。舊陣時碧麗宮那邊有間田園(?)?我大學同學都喺銅鑼灣開過書店,不過好快執咗啦。
好似係田園
我也記得好像是田園,那時見到銅鑼灣SOGO後面有田園也有點意外。
有冇去過旭屋, Sogo 入面個間,執了最近
有去過,不過好耐以前嘅事了。買日本雜誌我多數去康怡商場樓上那間日本書店,那間好像最近也執了,換了另一間了。
为什么RSS里没有新文章呢?现在好像全都是评论。。
嗯,不是太懂RSS,你是否订错了RSS?我自己也订了自己的RSS,刚看了,有新文章啊。你用了什么阅读器订RSS?我用Feedly,用了十几年了,好好用。
我在Sidebar插入了一个RSS的Widget,有两个:一个订阅帖子,一个订留言。位置在「谢谢来临」字眼和音乐播放器之间。你看行不行。不行再告诉我。
我用Feedly订网志文章时,只需键入URL,Feedly会自动寻找网站的RSS帮我订阅。如果你在Wordpress开账户,不必写文,也可以写,但不公开,也可以用Wordpress自带的阅读器浏览Wordpress的网志平台,就算不是Wordpress的也可以用阅读器订阅。但Wordpress阅读器有个很强的回复留言功能,跟实时聊天类似,可以实时跟读者交流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