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美國多年,成了一個華僑,曾在路上碰見白人遊客,問我某國際著名的連鎖漢堡包店在哪裡。我告訴對方後,心裡暗暗嘀咕:有心去旅行,為什麼不去嚐嚐當地的食物?那間連鎖店全美甚至世界都有分店,我不太相信人家千辛萬苦來到這裡,只為了這一家連鎖店。如果屬實,這可是一個絕佳的廣告點子。
華人到外地旅行,也不會特意跑去唐人街吃一頓唐餐。要吃唐餐,自己老家的可更正宗,何苦飛去外地吃。說了這句,真的要自打嘴巴,有一次路過一家本地華人旅行社,帶大家暢遊美國各地,行程之一是去當地華人餐館吃自助餐。看來華人去旅行,不吃唐餐真的是不行的。
紐約唐人街的唐餐已不太好吃,去其他華人少的地方吃唐餐,豈不是貼錢買難受?
有一次在本地一家泰式海南雞飯菜館遇到泰國來的遊客,還跟我拼桌,我已忍不住嘲笑對方:「你老遠從泰國來紐約玩,就是要來這家泰國餐館吃泰式海南雞飯?」對方不好意思點頭稱是:「已一個月沒吃過老家的飯菜了,好懷念。」
我不知道其他人去外地旅行有什麼目的,說得老套一點是體驗風土人情。要體驗風土,就要用口體驗一下當地的食物了。曾經在朋友家看見這樣一則英文剪報:
Heaven is a place where the police are English; the chefs are Italian; the car mechanics are German; the lovers are French and it’s all organized by the Swiss.
Hell is a place where the police are German; the chefs are English; the car mechanics are French; the lovers are Swiss and it’s all organized by the Italians.
天堂裡的警察是英國人、廚師是義大利人、汽車修理員是德國人、愛人是法國人,整個地方由瑞士管理;地獄裡的警察是德國人、廚師是英國人、汽車修理員是法國人、愛人是瑞士人,整個地方則由義大利管理。
當年我去倫敦旅行,我也願意品嚐當地食物。雖然味道的確普通,但也算是一種體驗,證明以上說法非虛。
十年前,買過一本聞說由很出名的英國名廚寫的食譜,打開第一頁,想煮個洋葱湯,卻發現材料要很多很多的牛油,我告訴友人,友人說:「我怕喝了你這洋葱湯會爆血管。」結果,湯沒煮成,書也束之高閣,沒有再翻了。有點可惜,我本來還打算學一點英語的。
入鄉隨俗,去到哪裡,就應該試一下當地美食。
有一次,我問一位住在美國中西部的朋友:「如果來你們那邊玩幾天,應該品嚐些什麼呢?」
對方想了半天才說:「薯條吧。」
「你們的薯條一定很出名的了。」
「不是。因為實在想不出什麼來,去超市買點吃的可能會更好。」
曾去過馬利蘭州一個渡假村,當地最出名的小吃也是炸薯條,強調是用花生油炸的,特別香。花生油是很貴的油,炸出來的薯條比普通炸薯條要貴,不過真的香口一點,貴一點也是值得的。
來紐約要吃什麼好呢?
我問過十個紐約人,他們都異口同聲說:「義大利薄餅。」
這答案真的出乎我意料啊。
(原文寫於2008年10月2日,本文為修訂版)
我第一次去倫敦,食乜呀? McDonald’s jar , 因為太貴了,當年倫敦麥當勞🍔也是貴, HK$ 7X 一個餐 ~
呢邊麥記套餐都貴,而且好難食。呢邊麥記嘅市場定位係,冇錢就食麥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