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異地,如果想吃中餐,我會抱着以下原則找中餐館:有很多非華裔在裡頭吃的,千萬不要進去。我覺得大部分美國人(西方人)對中國菜不甚了了,通常他們覺得好吃的,我吃了都不想評論。所以,美芝蓮出版什麼港澳菜、台灣菜指南,我不會有興趣拿來看。
十幾年前去外州遊玩,外州的美國朋友邀請我去當地一家畫廊吃晚飯。嗯,畫廊怎麼會有中菜吃呢?原來畫廊展出的都是某中國女畫家的作品,女畫家嫁了一位美國人,美國人有生意頭腦,說要在畫廊開一個私房菜,讓人客欣賞完中國現代藝術,可以安坐下來享受中菜。
朋友怎樣得知的呢?原來是在一個農夫市場,女畫家和丈夫開檔賣中式點心,美國朋友吃完讚不絕口,於是就發掘了這個私房菜了。
好了,當晚晚飯下廚的又是誰呢?當然不是畫家的美國丈夫。是女畫家本人。
那頓飯有八道菜吧,還有湯(只是上桌時都變成涼湯了),一頓飯吃了幾個鐘頭,不是我們聊天聊得久,而是等上菜等了很久,菜都涼了,白飯還未上來。吃完一道菜後,等了很久才上另一道菜。食到第四、五道時,美國朋友煞有介事跟我說,跟着上桌的豬肉非常好吃,叫我特別注意。
我也不是沒有吃過中菜的人,但是,那大片豬肉上來時是涼的,但明明又不是涼菜那種,淋在上面的汁也很奇怪,肉也煮得很韌,一大塊豬肉,要狠咬才可以咬開來吃。孟子說:「口之于味,有同耆焉。」我相信自己的口味也不致於太離譜吧,好吃跟不好吃,還是分得出來的。
我以為是自己的口味問題,但跟我同行來自紐約的幾位美國友人,也吃到幾乎翻白眼,整頓飯完全鴉雀無聲。
吃飯時如果杯盤狼藉,觥籌交錯之聲不絕,那就肯定是賓主盡歡,一頓好菜了。如果吃完飯,桌上整整齊齊,筷子紋風不動,真的不要問吃者那頓飯評價怎樣了,我自己也覺得尷尬。
結果,一頓飯下來,我都不做聲,只吃了唯一一道我覺得比較正常的菜:涼了的嫰豆腐沾醬油(那豆腐還是超市那種盒裝豆腐),還有喝了那杯日本綠茶。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煮飯也是。
(原文寫於2018年3月8日)
😂😂😂
真人真事。絕無花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