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三藩市之旅有點阻滯。本來訂好了機票,早上七時半的直航機,怎料前一晚上床前,忽然收到航空公司的電話通知:航班取消了﹗
有兩個解決方法:一是索性取消假期,留在家中孵蛋;二是改乘另一班晚上九時開的班機。我合指一算,九時起飛,豈不是無端失去了一天?我飯店的錢也付了﹗
於是,當然要求有沒有第三個選擇。答案是有的:在賭城拉斯維加斯轉機。好﹗我二話不說的答應了。班機也是早上發的。
一早來到機場,拿登機證時才發現,班機沒錯是在拉斯維加斯轉機,但是,之後還有一站,就是飛到洛杉磯後,再飛三藩市﹗
天﹗我當場想暈死機場。幸好我沒有行李,只有一個手提袋。下了機,提著袋就可以閃人。
現在的飛機服務真的很簡單,果汁汽水免費,其他的垃圾午餐都要付錢。我當然不肯就範。付這個價錢,我不如在機場買一盒饅魚壽司祭我的五臟廟好了。最令我心痛的是,我特別買的幾瓶維他命水在過關前忘記喝,結果全都被海關扔掉了。我不是心痛那些水,我只是心痛我在飛機上沒有維他命水解渴。
航程很難熬,我真的什麼也沒有帶,全程只是閉上眼假寐。捱到拉斯維加斯時,下機時已想休息一下。看了幾眼賭城,沙漠上的一個城市,很古怪的設計。
跟著飛去洛杉磯,航機短得比坐巴士還快。一上到空中,飛機就徐徐下降了。美國人真的很浪費,這個短的航程也要安排飛機。大家這麼著急要去賭城散盡家財嗎?
洛杉磯是一個空氣污染得嚴重的城市,我上次去時留下的印象不是太好。幸好只是轉機,否則我真的不想再踏足那地方。
又是一程短得只夠你打個呵欠的航班。
三藩市是海邊的一個城市,飛機滑過藍色的海灣,卒之在一個狹長的港灣降落了。
三藩市給我的感覺是:乾淨、生活品味高。就算在唐人街,也沒有一種亂七八糟的感覺,跑進其中一家賣禮品的店裡看,看完之後,感到無比汗顏,天﹗這才是賣中國禮品的店舖啊,不是隨便在牆上鑿一個洞,放幾頂清朝禮帽就是中國禮品店啊。
在三藩市五天,去了唐人街吃了一頓飯,不是我想吃中國餐,只是想試試當地人的手勢而已。我去吃晚飯的一家唐人餐館,普通級數,但整潔乾淨,店主講廣東話,我以為是香港人,一問,原來是廣州來的。我點了一味牛孖筋麵,餐牌上沒有的。真好,侍應沒有問我是不是湯麵,我第一次在紐約唐人街吃飯點雲吞麵時,侍應竟然問我是不是雲吞湯麵,我呆住了,後來才知道這世上有雲吞撈麵的。好吧,是我見識淺薄了。
等了差不多二十分鐘,麵才上來,雖然餓到要死,但做得不錯,一下子就吃完了,還點了一碟油菜。跟著和侍應聊天,我這習慣改不了,每到一個地方,都喜歡跟當地人聊天。店裡不忙,我坐了一個小時,只有幾桌客人,大家都很悠閒。
吃飽了,在街上走著,看見一間小店門外掛著「薑汁燉奶」四個手寫字﹗立時止步,走了進去求證一番,我擔心不是真的。店員見我點薑汁燉奶,馬上撥了電話到後廚,問是否仍可以做,原來是即叫即煮的。我開心到不得了,跟著又看見水吧的後面寫著自磨芝麻糊,我馬上有一種拾到金條的感覺﹗
最後,薑汁燉奶和芝麻糊都上來了,不是我想像的瓷碗,而是放在兩個發泡膠杯裡,給你發一條湯匙。這些都是形式,我不計較的,最重要的是,到底好不好吃。答案是:好﹗我恨不得住在三藩市,可以天天上去吃芝麻糊。
不過,三藩市太貴了,因為供求問題,灣區的樓價高得驚人,朋友的女兒在郊區剛買了一幢房子,還特別打電話給我,說去三藩市一定要住在她家。 我第一次見她時她才十七歲,現在已是兩子之母了。我唯唯諾諾,怕打擾小妮子一家四口。老實說,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再去一趟三藩市的。
除了吃,我其實在各方面很易滿足的,很多人不相信,以為我是很嘴刁的人,這可能跟我以前寫飲食文字有關。
在三藩市,我做了一件很遊客的事──坐纜車﹗特別買了一張三天套票,每天至少坐四五次,從市中心一直坐到漁人碼頭,不斷在遊車河。我還選擇一早起來去坐,因為早上人少,車上空位多,我選擇坐在控制員的前面,即車頭位置,看著上坡下坡,不時大叫。
你知道這纜車是怎麼操作的麼?原來那些鋼纜是不斷運行的,車上的控制員拉著一條抓桿,抓桿深入車底。如果用力一抓,把鋼纜抓緊不放的話,車就煞停了;如果放鬆一點,車會往前行,再鬆一點,車會加速,完全放開的話,車子基本上是滑行的了。我看那些控制員都長得很魁梧,原來道理在此,膂力不夠,實在抓不住鋼纜。
這些都不是控制員告訴我的,是我在纜車博物館參觀時看到的。裡面有許多珍貴的圖片資料,包括大地震時,纜車鋼纜被破壞了,得要重鋪。試想想,在三藩市這山城,如果要走上坡下坡的話,這城市一定很年輕化,老年人都住不來的。
【後記】
兩年前,因為做義工,結識了一位義工領隊,跟他騎車跨橋時,我老掉在後頭,他每次都在橋底等我,看他騎的車只是普通的摺叠單車,忍不住說,你騎公路車準會把我甩到大後方了。他說在三藩市長大,騎車上坡習慣了。噢,原來如此。
(寫於2011年9月14日,本文為增訂版)
呵呵,看到你說SF乾淨的時候我一時還有點反應不過來,更好奇紐約到底是什麼樣子?
第一次去Lombard Street時,坐著朋友開的SUZUKI小客車,一車三人,上一個陡到將近45度的斜坡,一度上不了坡卡在中央,說難聽一點,真是差點嚇出尿。
說到底SF是很好玩,充滿文藝氣息和朝氣的城市。等疫情過了我第一個就是想去SF大逛特逛。
可能紐約是太髒亂了,相比下,我到過的其他城市都覺得很乾浄的。舊金山(三藩市)也有流民,我沒有寫而已。因為我去東岸的舊金山和溫哥華的時間差不多,年月太久遠,有時我也記不清楚,到底是兩個地區都有流民,還是只有舊金山有。我很記得當地人提醒我不要去市中心附近某區的,因為有很多流浪漢。後來我大着膽子白天去走一趟,真的有點害怕。
舊金山的斜坡真的有點驚心,記得我去廣場附近一家日本餐廳吃晚飯,走到一半我已有點想斷氣的感覺。不過碼頭的農夫市場我很喜歡,文藝氣息很濃,很想再去一趟。
噢,對了,我這幾天發現了一家網上毛線店,一看到名字時就想起你,很想告訴你呢。現在還在研究他們賣的東西,很文藝,哈,覺得你應該會喜歡的。我老是想,如果我有這麼文藝就好了,如果我閉嘴不出聲,不動半分的,或者可以騙騙人的,哈哈哈哈﹗
忘了給你網址,你可以看看,是不是跟你氣質很配呢。
https://thewoollythistle.com/
正是,我之前也是搭錯公車不小心到了一個街區,整條路都是街友。走在路上感覺自己是誤闖原始叢林的家犬,即使是大白天還是讓人害怕的。
不知道你說的碼頭農夫市集跟我記得的是不是同一個?我很喜歡碼頭一個在建築物裡的市集,氣氛很文藝,旁邊有一個老Oyster餐廳。越說還真是越想去了XD
哈哈,這真是太巧了,我這名字是隨想隨用的,想不到有間毛線網店也用這個字。看著店主自介,感覺好溫馨,是真的愛編織的人呢,真想去這地方工作。
你愛閱讀,愛寫字,還做了文字相關工作(吧?),還覺得自己不文藝?這跟你愛芒果乾不愛芒果一樣難解啊!
你的搭錯車遭遇跟我初來紐約時坐地鐵下錯車站,去了哈林區一樣。誤闖原始叢林的家犬……哈,你這形容太棒了。
我們說的農夫市場應是同一個。有室外和室內的。好記得那市集門外有個賣巧克力的店,泡的熱巧克力很好喝,還賣一種混合了杏仁的巧克力薄脆,越講我就越想吃了。
這名字你怎麼會隨便想起的,你腦在想什麼啊?你不說about us,我還真沒認真看呢,馬上去看一下。天,那件貓頭鷹毛衣設計我記得啊﹗因為那時很喜歡貓頭鷹設計,還在Ravelry上搜尋過貓頭鷹設計圖案的毛衣。我是差不多那時候手指有事的,於是停織了很多年。那位設計師有個設計叫Paper Doll,現在還在我的購物籃裡﹗人生真的很奇妙,有些東西錯過了,繞了一個大彎,最後還是回到你身邊。你也搞得我想去那裡工作呢。他們在Ravelry上有個群組啊,趕緊也加上啊﹗話題看起來蠻有意思的。
我覺得文藝的人都有文藝的氣息,我哪有這種氣息,我至喜歡邊看電影邊捫臭腳,坐馬桶時回人家電話和看雜誌,但一定不會在馬桶上看書。
聊到SF,不知道你對逛美術館有沒有興趣?我很喜歡SFMOMA,對現代藝術我常常無感,但SFMOMA的展品真的好看,整間博物館都讓人感覺舒服。
另外,你對逛手工市集有興趣嗎?SF每半年會有一次West Coast Craft,集結了很多藝術家手作,裡面的作品量多質精,雖然價格不菲但讓人愛不釋手,我前老闆每次去都會搬一堆東西走。以前會有別州的人飛過來擺攤,現在因為COVID,僅限灣區藝術家了。
我很不會取名,腦裡閃現之前清潔的一幅畫裡的Thistle孤寂得很有味道,就隨手用了XD 我才想問這店主為什麼取這名字呢!
我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Ravelry把一到十期的Laine雜誌都看過,加了幾個設計師到我的Ravelry Favorite裡面,好開心 :)覺得這雜誌真不錯,不但編織作品本身質感好,攝影更是用心,非常賞心悅目。謝謝你介紹啊!
你說的那個貓頭鷹設計很熱門,我看好多人織過!那個Paper Doll我也很有印象。哈哈,真沒想到有一天能跟人聊這些設計XD
捫腳是什麼意思?把腳舉起來聞味道的意思嗎?為什麼一定不在馬桶上看書啊?我小時候超愛在馬桶上看書的。
之前也在Ravelry認識了一位歐洲織友的,對方是編織設計師,那時還說她設計了東西,我幫她試織一個尺寸,看看有沒有問題。Ravelry有這種設計師的,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動請纓問他/她們,但一般要先看你的編織經驗和成品才有機會合作的。
編織在中文世界是很小眾,而且亞洲一般不夠冷,很多人寧願買毛衣,也不會自己織毛衣和圍巾。
想不到你對現代藝術會無感,我也覺得自己無法懂得欣賞了。去過紐約的MOMA兩次,第一次是朋友有VIP門票,去見識一下,見識過行為藝術後,怕怕了,從此沒去過。上一次去應該是去看梵高作品展,還有《星夜》,那次自己付錢進去看的。
手工展這裡的布魯克林區每年也有一個,規模可能不及舊金山,布魯克林住了很多藝術家,也有不少精品的,價錢都很貴。你說的這個西岸手工展是十一月尾的,如果那時去西岸的話,可以考慮在旅程中。呆在家中快一年,更想出門走走。
我覺得有機會見到那網站主人,一定要問她店名的由來。不過我懷疑這是蘇格蘭常見的植物。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參加Rhinebeck的羊毛節。我找找以前拍的照片,好像在羊毛節見過他們的店,那時覺得他們的東西不便宜。不過去羊毛節的織民很多都是傾囊買的,我是比較謹慎的。
捫腳是搓腳的意思。XD 我不會在馬桶時間看書,因為好怕有朝一日碰到喜歡的作者,然後說我很愛看你的書(不過是在坐馬桶時……)。
看了你提議可以問設計師合作,我馬上去 Ravelry查,發現有好幾個徵試用者的groups。仔細一看,風氣比較像是“ Fans替喜歡設計師試織,並提供實質意見,不提供酬勞“,若是替熱門的設計師試織,還要用搶的呢?妳跟妳的歐洲織友也是這樣嗎?
很多行動藝術跟裝置藝術,除非有很清楚的解說,不然我多數看不懂。(我大學認識的美術系教授說,現代的藝術家,就算沒有也得硬掰一套說法才行)
梵高的真跡感覺如何?你喜歡嗎?
你十一月可能要到西岸玩啊?若成行的話,期待你的遊記 :)
到美國之後,除了Yosemite公園跟The Met之外,我沒有特別想去哪玩,看了你的羊毛節文章,真的是好想好想去啊。
搓腳也是不文藝的行徑是嗎?依你的標準,我比你不文藝兩萬倍XD
我還以為作家很習慣自己的書被當作馬桶良伴呢?是我誤解了嗎,哈哈。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那位編織設計師是也有蠻多粉絲的,忘了是怎樣結識她的。她剛設計一個毛衣,就問我有沒有興趣試織。我說有,但後來我手指傷了,很少上去Ravelry,我好多年沒上去的了,網名也幾乎忘了。
我覺得如果要搞到如此深奧,要懂理論才看得懂的裝置藝術,就不是藝術了。我心目中的藝術不是給某種特別階層的人看的,藝術應該是能打動人心的,將人的感覺提昇的,那個人如果只能是懂理論的人,那就太狹隘了。
喜歡梵高的《星夜》,但不是著迷那種,看得出他那時精神狀態有點不正常了,竟然把世界看成這個樣子。他年輕時的農民畫比較正常,但就是欠缺特色那種。
Rhinebeck的羊毛節,如果你從沒去過的話,會覺得有趣的。我去過幾次,攤位都一樣的,每個店都有固定攤位,幾年都一樣,沒有變。
暫時沒有計劃去西岸,今年恐怕哪兒也不能去了。只能寫寫由客廳到浴室的遊記吧。XD
我覺得上廁所應該看些不花腦筋的書,例如雜誌,娛樂雜誌是首選。XDD
不好意思。我之前激活了另一留言app的設定,結果留言下都不能再回覆,因為我都是在控制台回大家的,所以一直沒有到網頁的版面看,現在才知道你留言了這麼多次,每條都是獨立分開的。現在應該可以在同一個留言下再回覆,只需點reply即可,不用再另開一條留言了。(像我現在這樣,在你同一條留言下不斷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