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y Smith是誰?」同行的一位遠足團團員問我,我們正走下一個小山坡,停在一間殖民時代風格的大屋前,屋前的行人路旁,豎立了一個歷史名勝路標,古色古香,上面說,Betty Smith在這間屋居住期間,創作了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這位團員跟我一樣,也是移民,沒聽過貝蒂史密夫的名字不奇怪,但是,美國人應該知道她,她是美國小說家,在一九四三年初試啼聲的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一出版就大受歡迎,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小說,後來更兩度改編成電影,劇中演父親的占士杜恩(James Dunn)更因電影拿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奬。
初來美國時,我看了兩本美國英文小說,其中一本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內容講布魯克林一個愛到圖書館看書的窮家少女法蘭茜,如何在逆境中憑着堅毅意志,最後實現自己的夢想。她的故事感動了好多美國人,聞說很多是作者貝蒂的親身經歷。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法蘭茜和弟弟一起去打疫苗,來到當地貧民區的醫生和護士有點嫌孩子們髒兮兮的,說了一些難聽的話,輪到法蘭茜時,她捋起了衣袖,露出手臂,然後跟醫生說:不用將剛才嫌大家髒的話再跟她弟弟說一遍,因為你們已跟我說了很多,我知道自己很髒很臭了。醫生和護士沒有為自己的失言道歉,反而驚訝面前這個小女孩如此成熟,竟然聽得懂他們的話。
書名的樹是紐約一種很普通的行道樹,名字叫臭椿,生命力很旺盛,貝蒂借此來比喻書中女主角法蘭茜的堅強。可是,貝蒂房子旁沒有臭椿樹,小說中的場景並不是她居住的地方,而是遠一點的威廉斯堡。
貝蒂住的房子在木港(Woodhaven),是夾在布魯克林和皇后區之間一個小社區。來紐約的遊客不會去那兒,就算是紐約客,也未必去過木港。我是聽過木港這名字的,但沒有真正去過,只是參加遠足團時坐巴士路經過。
木港有兩條地鐵線,咖啡色的J線和灰色的L線,兩條都不是紐約的主要地鐵線,L線是威廉斯堡興旺起來後才多人坐的地鐵線,我也坐過一兩次,J線,好多年前,好像因工作關係,只坐過一次。
這趟遠足團挑了木港做遊覽對象,聲明只走四英里(6公里多)﹐換作平時,看到這麼短的里數,我是肯定不會報名的了。但是,木港,尤如以前東九龍的九龍城寨,是我在香港生活時的一個盲點。木港住了些什麼人,我也完全沒有底子,但聽領隊介紹,會去一間歷史過百年的巧克力店和貝蒂史密夫的故居,有點心動,就馬上報名了。
木港本來是馬場所在地,後來演變成一條小村莊,因為交通不是太方便,沒有怎樣大興土木,所以很多房子都過百年,每個街角都是歷史。例如,他們有一間超過百年歷史的愛爾蘭酒館,入口的木門框仍保留了舊日的雕花圖案,當天去參觀時,剛遇上一隊老人樂團在表演,演唱的婆婆頭髮都全白了。食物的價錢相宜,周六有特價,漢堡包加一杯飲品才十二美元,現在百物騰貴,這價錢在曼哈頓的酒吧,恐怕只足夠喝一杯啤酒。
這次旅途的終點是百年歷史的巧克力店,就在地鐵站不遠,外面看,一點也不起眼,很容易會錯過。但是,一打開店門,濃烈的巧克力香味撲鼻而來,店面沒有什麼裝潢,但經過百年時間的洗禮,掛在牆上的巧克力金屬模具都成了歷史古董。手造的巧克力放在玻璃木架子內,各式其色,不像一些花巧的巧克力,精心打造一種購物儀式感。在這裡,就像時光倒流到百年前的巧克力店,巧克力樣子很平凡,就算時近情人節,店主特別推出一些粉紅色巧克力禮盒,紅金的花紙,結上紅色絲帶,不精致,但充滿人情味。唯一的店員,也可能是老板,是一名中年婦人,說這是家族生意。
在紐約,真正家族生意的店已買少見少,下一代接受的教育多了,有更多的機會,願意繼承祖業的可謂鳯毛麟角。就像你叫我跟我爸一樣當個農夫,種田維生,莫說我不太願意,連我爸也不想。
特別去地圖看了一下,真的是不太可能去到的地方啊!
對,平時應該不會去那兒的。
Betty smith 個名好熟 但我又想不起什麼,就Google 下,嘩,靚女咼!
非常美國的小說,香港人未必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