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回家時,經過一家餐廳,發覺之前在馬路邊搭蓋的臨時戶外用餐木屋已全部拆掉了,那個位置原本是停車位,現在給一輛黑色房車佔了,算是物歸原主。雖然市政府聲明,食肆可以保留戶外用餐小屋,有些餐廳聽話,成了一道特別的街景,但有更多是人去樓空,陸續拆掉。
地鐵上大部分人早已不戴口罩,交通工具上的口罩令什麼時候解除的,我也忘了,很多疫情時的規定早已解除,望着遊客漸多的街道,只要不看國際新聞,我也幾乎以為世界恢復過來了。
一場疫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認識的幾位朋友也因此走了。對經濟打擊也非常嚴重,朋友在疫情前開的餐廳挺過來了,還打算擴展。但是,有些街區的店舖卻仍然空置,大店有大店的關,小店有小店的關,尤其是上東城,幾間相連的店舖都關了,看到也惻然。
前陣子,家庭用品專門店Bed Bath& Beyond就關掉了大批店面,連我家附近的一家比超市還要大一倍的,也宣告要關門大吉了,據聞是不敵電商亞馬遜。撫心自問,最後一次在那家專門店買東西是何時呢,我也想不起來了,很多日用品,例如洗頭水、牙刷、毛巾,都在網上買了,款式更多,價錢也更相宜,反正又不是即時用,市內的送貨時間也很快,省回去店裡的時間。
大家的購物習慣在疫情時被改變了,越是日常的東西,網上更便宜,根本不用到店裡買,我問身邊三十不到的年輕人,他們都在網上購物,甚少逛街的。我認識的人可能不夠全面,但也反映到一定的現實。
如果因為店舖空置就覺得經濟差了,這是不是事實呢?通脹是肯定出現了,這不單是紐約的問題,全世界都這樣,但大家對物價的記憶是很短的,很快就會適應通脹後的價錢,況且還有很多選擇,東西貴了,就退而求其次,買些便宜一點的。奢侈品少買一點,反而死不了,純粹是物慾,忍忍就習慣的了。
你問我美國經濟是否差了?我覺得比疫情時已好轉,但是否衰退,差下去呢?
是否衰退要看信心,現在是建立信心的時候。美國是消費經濟,政府鼓勵大家消費,但沒有錢怎消費?疫情時,政府大派刺激經濟的現金支票,全都兌現。
疫情後,未復常已出現通脹,加上碰上全美各地出現的雞瘟,普通雞蛋一打漲價到美金八元,嚇壞一眾消費者。在大家叫苦連天之際,今年工資卻升了百分之十,還有近五位數字的獎金,不是比以前好,而是感覺幫補了通脹下的生活,好像跟從前一樣,不進﹐也不退。
大家仍是對美國的經濟有信心的,君不見偷渡入境美國的人潮仍絡繹不絕嗎,聞說連隔了一個大平洋的中國,也有不少人迂迴曲折從南美偷渡入美了。
還以為曼哈頓的樓價和租金在疫情時下跌了許多,誰知已靜悄悄地回升了,一降一升,最後還是比從前貴了。紐約的租金樓市有需求,要跌價可真不易,只會越來越貴,大家都在尋找仍未被人發掘的地區。前陣子,已聽到不少年輕人開始尋到曼哈頓對岸的澤西市去,那兒租金相對便宜,又可以看到曼哈頓的夜景,只是交通不算很方便。
如果要說是否復常,唯一覺得比以前差的是治安,真的差了好多,但歸根究柢是市長問題。
英國也大概是這樣, 通脹當然有不過還是比香港低(食品上)樓價呢~ 感覺沒有跌過,最近認識了個由美國來英國生活的人,他要搬去Kent 賣了目前我屋苑的住所,他說二手市場是弱但未至於太差,放了6個月遇上買家, 他說都係mortgage rate 太高大家不敢入市。 不過感覺小生意是難做的~
離開香港太久,不知香港什麼價錢了,不過前幾年在這裡吃火鍋,香港朋友說這裡價錢比香港便宜好多。Kent應該不錯,上次去坎伯雷玩,好田園。小生意難做,所以我會支持小商戶。
是呀, Kent 好地方,因為校區好所以他搬~ 我也支持小生意的。 其實香港買餸貴,出街食反而不貴,香港係貴既,住都貴D啦 但質量又不好⋯
香港住就太貴了,我磚頭也買不起。如果你不嫌交通,英國郊區很美。
我唔得呀 我冇車呀 我要交通呀
沒辦法,坐火車。
疫情真的改變了大家的習慣,我屋宛大堂每天都擠滿各式各樣網購物品,大部份都是 Amazon!
英國人在亞馬遜也很普遍吧,這樣很多實體店遲早要關門。
都要面對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