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有沒有聽過「現象級 」小說,以為聽錯了。是不是問我「現實小說」?答不是,真的是問我「現象級」小說。這詞不是中文吧,橫看豎看也不明白。
卒之想到這「現象級」可能是直譯自英語phenomenal,這詞的確可以譯成「現象的」,但很多時美國人(我在美國生活)用phenomenal形容一個人或一樣東西時,是極好、非凡的意思。例如:
He has a phenomenal memory for facts and figures(他對資料和數字有驚人的記憶力)
They have been phenomenal partners, and I feel honored to be working with them(他們一直是非常出色的搭檔,與他們一起工作,我與有榮焉)
phenomenal ,用廣東話說,可以說是「犀飛利」,如果想保留「級」這個字,可以用網絡語言「神級」,單單說這是一本神級小說,已很直白易明,不用再說這是一本神級「現實級」小說那麼叠床架屋了吧。
有時候,一個字的錯譯,習非成是,慢慢就成了真理了。
忽然想起《星球大戰》裡的天行者Skywalker,演員是Mark Hamill,一直以來,香港的譯法是麥咸美,我也喊了幾十年。但是,來美之後,重看美國電視的麥咸美的訪問節目,主持人稱呼他的英文名時,他的姓氏發音不是ham mill,而是ham mo,美國人將發音寫成ha muhl,完成談不成「美」。
觀乎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譯法,一個是哈米爾,一個是漢米爾,前者用廣東話唸,跟「蝦米」同音,非常搞笑。但是,無論是蝦米還是漢米,都是有個i的音,跟Hamill的美國發音不像。
如果將Mark Hamill用廣東話再譯一次,應該是麥咸武,而非麥咸美。但是,叫了這麼多年,現在改口反而不習慣,而且亦都不會有香港人聽得明白,以為是另一位演員。
談到外國明星的中文譯名,一直都很喜歡九十年代前香港人的譯法,不拘一格,例如尊特拉華特,一直以為「華特」是姓,後來看英文原名,才知道「尊」才是名字,即John,後面的「特拉華特」才是姓。還有已去世的老牌演員格力哥利柏,以前也是一直以為「格力」是名字,「哥利柏」是姓,原來完全誤會了,Gregory Peck的名字是「格力哥利」,「柏」才是姓。
有一個香港人耳熟能詳的中文譯名,英國足球明白碧咸,David Beckham,廣東話「碧咸」二字在不用將輔音k和m譯出來的同時,又做到很準確。碧,廣東話唸作bik1,咸,廣東話是haam4,兩個字本身已具備k和m的元素,不用像台灣和中國大陸一樣,分別譯成大衛貝克漢和大衛貝克漢姆。
可是,廣東話「碧咸」二字的普通話發音就有人覺得不雅,碧bi4跟屄bi1音近,咸是鹹的簡體字,大陸人很少用「咸」的原字,即全都的意思,香港人常說的「老幼咸宜」,大陸人很少用。所以,一用普通話唸「碧咸」就會有點尷尬。
「現象級」真係無聽過。簡單繁雜化嘅好例子。而家啲人嘅中文好似無以前咁好,好西化。
直情係理解錯誤的直譯。
另外的例子都有。比如講:technically,「技術上來講」,實際上與「技術」毫無關係。
我也非常喜歡港譯人名,特殊的一個比如Trump,起初網絡上翻譯「杜林普」,之後官方跟隨中央翻譯「特朗普」,讀音卻似「特隆普」,還是民間的「侵侵」更好聽。
但是,音譯的名詞中包含「爾」字時,粵語同本來發音就差好遠了。
technically,我們通常譯做嚴格來說。香港人叫他「侵侵」也很可愛,雖然他人一點也不可愛。哈﹗你指名字結尾有「爾」時,例如intel英特爾,這個應該是按國語音拼的。港譯人名中,一時之間,我只想起已去世的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agaret Hilda Thatcher,廣東話沒r輔音,我猜有時候是借了國語的er兒音譯成「爾」吧,這樣就成了三個三個字的中文名,比較符合香港人命名的習慣。香港人傳統上一直將英國官員的名字譯得像中國人的名字的,目的是親民。
我就來通知五哥一聲,魚姐又誇妳了。
??這篇文?謝謝。最近太懶。
嗰啲 吸引眼球 之類 真係核突到呢….. 不過我都驚 日日聽住 自己遲早都講依啲核突中文 唉
快些看多點書抗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