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housing,中文叫公共房屋,簡稱公屋,在很多國家都有,是政府興建給中下階層或低收入的國民租住。星加坡的公共房屋叫組屋,台灣的叫國民住宅,香港的叫公屋,或者叫屋邨(音村)。維基說美國的公屋叫affortable housing,資料不太對,在紐約,真正的公屋叫housing project,簡稱project。
在紐約市,可負擔房屋是不便宜的,不符合入息要求根本住不進去,資格是多少呢,一人住戶申請人年薪上限是七萬四千美金,各位可能覺得上限七萬多,只要低於就可以了,那就有所不知了,剛看到一個可負擔房屋的一人住戶年薪上限是七萬九,但單位月租是起碼二千五百美元,所以,之前可負擔房屋到底是給誰而建就引起好大爭論了。
香港早期的公屋叫徏置區,舊日香港電台有一個節目《獅子山下》,主角良鳴一家就是住在徏置區。幾十年前,我爸的親二弟我叔叔本來住在大帽山腳下的川龍,後來搬到我家暫住,之後不知怎樣,申請到了荃灣的大窩口邨,於是就搬走了。
之前我從沒去過荃灣,從元朗坐小巴出市區拜年時只是經過,都是工廠,沒什麼特別。叔叔住的大窩口邨也是一個徏置區公屋,沒電梯,所有住宅門窗都對住一條騎樓式的長走廊,一開門就看見天,如不關門窗,走廊上的人看得到屋內一切,屋內小得可憐,比我們老家的睡房還要小,沒廁所,也沒有廚房,煮食爐具都在門外的走廊上,共用的廁所(沖涼房)在走廊一頭,記得自己一人走出屋外上廁所時有點害怕。
另一個去過的公屋是外婆的家,就在石硤尾,當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政府蓋了徏置區安置災民,後來發展成廉租屋,外婆一家就住在石硤尾的廉租屋,名字叫白田新邨。每年年初一,我們一家就坐紅色小巴去九龍,出市區的紅巴有兩條路線,一個是青山道,一個是佐敦道,我們只坐青山道,佐敦道的小巴應該走上海街,不經深水埗。我爸通常在家裡捉一隻生猛的大肥雞(我家除了種菜還養雞),在塑料網底下放一張摺成半截的舊報紙,把雞塞進網中,雞屁股頂着報紙,拉屎時也不會拉到一地都是,然後一家人坐小巴出市區。車上乘客看見我們上車,瞄了我們的生雞一眼,略皺了一下眉頭,就知道我們是農村人出城了。
中一時上英文課,終於學到屋邨的英文叫什麼,estate。香港有很多estate。
多年之後,來到美國過新生活。有一次跟美國朋友去參觀美國已故總統的別墅,別墅在郊區,一座大房子,四周山頭都屬於別墅主人的。其中一位美國朋友就問我在香港的地址怎麼會是estate,我說香港有很多estate,大部分香港人都住estate。美國人問,你知道estate在美國是什麼意思嗎,我說不是公共房屋嗎,香港的公共房屋英文就叫estate。美國人搖搖頭說,在美國,estate是指大莊園,說完指着面前的別墅說,就像這種,平民百姓不會說自己住在estate。
美國朋友開玩笑說,我還以為香港有這麼多有錢人。
我笑了笑,在香港的時候,確曾住過estate,只不過不是美國人眼中的estate而已。
之後再查字典,estate應是英式英文,星加坡也叫公屋做estate的,但美國肯定不會。網上的美式英文字典的estate條下寫道:「an extensive area of land in the country, usually with a large house, owned by one person, family, or organization」(由一人、一個家族或一個機構在郊區擁有的大片土地, 通常還有一座大宅),字條下還寫着:estate在英國是指住宅開發區。後者跟美國的意思就很不一樣了。
不過,過去香港有很多發跡人士,他們的故事多是從屋邨開始。
細個時,年初二一家人會到慈雲山同黄大仙拜年!
東九龍是我的盲點,我到現在搞不清楚黃大仙和慈雲山在哪個位置、
其實我都不想去,那些親戚一年只見一次面,山長水遠,坐不夠十多分鐘便走人,真的非常沉悶!
因為我在村長大,一年只出市區一次,我每年都很想去探望外婆和姑婆。我們通常要走三家,外婆住石硤尾,先上去放低隻雞,然後去大角咀姑婆家吃午飯,再去旺角的堂叔家,晚飯回去外婆家吃,吃完才坐小巴回家。我通常未下車就已睡着了,我媽或我爸背我回家。
好溫馨啊 😊
細個時好開心的。我覺得我的童年好開心的。
我都鐘意鄉間生活,不過我住北方,我屋企前院嘅樹有十幾棵,仲有一啲雞在院子裡,牛羊亦都有,不過每天都有牧人趕去山上。鄉間生活係非常之開闊閒適,因此我不知非常擁擠沉悶的屋邨生活。有美國朋友問我家係做乜工,我講係farmer,佢哋都以為我家大把,其實嗰個正確講法,係peasant~~~~
我好明白你說的話。我從小在鄉村生活長大,跟你差不多,我家種菜和養雞,以前中學時有美國筆友,我說我爸是農夫,她問我家裡有多少匹馬。在香港,只有有錢人才有馬的。對,我爸是peasant,佃農,但習慣我們都會說自己是農夫。我們不是住在屋邨的。
我住內蒙古附近,所以馬我見過。香港的馬可能是賭馬,和牧民的馬不一樣。香港的鄉村我只知道一點點,新界同元朗的稻田很漂亮。中學時我也有美國同香港台灣的筆友,現在也是好朋友。這些地方我也都未去過,不過用英文已經成為習慣了。
香港人見到的真馬是賭馬時的馬,有錢人會養馬,但都是賭馬的多,很少聽過有有錢人會在香港學騎馬。我就是在元朗的鄉村長大。你住內蒙古附近?即是甘肅省?那兒風景跟南方很不一樣。你怎麼跑到來看我平台的?不是Matters的吧。
我住山西大同,古代也是是胡人地界。我的fb和instagram有一部份是鄉下的照片,你可以從我的部落格來看。我用的是WORDPRESS,起初是想記錄學習筆記的。
你的Wordpress是私人的,不能觀看。我本想說你住在關外。
shi-lei-wang.com
底部有我的社交媒體link🙆
哈﹗原來我也訂閱你的網誌。怪不得名字有點面熟。
🤗🤗我的網誌,以及社交媒體,都盡量避免地域標籤,也不寫簡字。
網誌目前記錄生活比較少,一方面是英文還有待進步,另一方面是我在臉書和Instagram時間更久。
跟你比,我的英文很爛。但已比從前好了,證明以前更爛。XD
我在努力融入純英文環境,就要減少時間同身邊鄰居以及同事相處。之前學廣東話時也是同樣,我聽港台廣播的時間比內地廣播時間都久…🙊
我工作都是以英語為主,同事也是非華人多,廣東話只是跟老友聊天時才說,國語也要說,因為有些同事講國語的。
在紐約工作我很羨慕了哈哈。
你的文字遠比我厲害,讀書也遠比我多,我還寫不出這樣優美的文字。英文的話,可能的卻是用得多就更熟了,我現在在努力學商務溝通。
我年齡比你大好多呢。XD 商務英語不難學,有方程式的。網上很多免費資源。語言靠浸淫。
只是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