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學生在唐人街飲完茶後,問他們有什麼餘慶節目,有一對男女學生說要去看電影,我打蛇隨棍上,問看什麼戲,答是M3gan。真巧,我剛看了,當然我不會劇透,只說電影不恐怖,但好好笑,值得看。
M3gan,香港譯名是「人工殺姬」,台譯則是「窒友梅根」,兩個我也不太喜歡,前者太直白,透露了大量劇情,不看預告片,還以為是講像Lucy一樣的女機械人殺手,後者譯了主角的名字,玩文字遊戲,將「室友」化成「窒友」,室友的意思不太符合劇情,那不是室友,是玩伴。
電影由美國近年新興恐怖片導演溫子仁監製,在戲院看過預告片。很多人覺得M3gan的預告片剪輯得很成功,將全片精彩的部分剪了出來,例如這個人工智能娃娃說話的語氣,很可愛,但配合電影的恐怖主題,卻令人毛骨聳然。觀眾對電影不期然充滿期侍,電影一出,票房大賣。
現代人習以為常,聽慣了一些機械人語調的說話,一旦這個機械人會自己思考,會有意想不到的對白時,就會覺得格外恐怖。
很多年前,曾打電話查詢一些東西,接電話的是一把很好聽的男性聲音,就是平時聽到的錄音開場白,男聲問了我一個問題,我沒反應,等系統下一句訊息,但男聲重複剛才的問題,我仍沒反應,繼續等,男聲第三次問時,我發覺有點不對,語氣有點不一樣,感覺有點怪異,這明明是一把機械聲音,怎麼好像多了點感情?然後,我問了一個很侮辱的問題:
「不好意思,請問你是不是人?咳,我是不是在跟一個真人在說話?」
男聲說:「是的,女士,我是一個真人,有什麼可以幫到你?」
那一刻,汗毛直豎,感覺一個機械人在跟你真情對話。我到現在也接受不了亞馬遜自家生產的Alexa,像家中無端多了一隻鬼。
電影主題蠻有意思,人工智能玩具能否取代真人?
幾十年前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朋友住日本,有一個兒子。她給兒子買了一些電子玩具,有一次,他兒子在郊外捉到一隻瓢蟲回家,很喜歡,玩了幾小時後,兒子突然走到她的跟前,攤開掌心,瓢蟲在他掌心動也不動,兒子說:「媽,要換電池了。」
朋友非常震驚,也很傷心,覺得自己不會教子。
不止一次,我在圖書館看到很小的小朋友看圖書時,用手指按着書頁一角,嘗試在頁面上滑動手指。看到一刻我也像當年朋友一樣,非常震驚。這一代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M3gan電影中的小朋友心靈受創,但本身也不是一種人見人愛的性格,有這樣的女兒,肯定命也短十年。全片人物的設定,沒有一個是好人,不好的程度只是深淺不同。
最正常的反而是人工智能娃娃M3gan,看她臨時爆肚,唱歌安慰小朋友一幕,就令觀眾拍爛手掌。她其實很盡忠盡責,主人叫她向前,她不會向後,設計師要她閉嘴,她會收聲。設計師給她的指令,她也百分百遵守,她只明白是與非,沒有道德枷鎖束縛。例如小朋友被狗咬的一幕,她的設計師肯定也恨死鄰居,只是她沒動手,結果人工娃娃就履行職責消除威脅。她出發點是對的,只是方法不符合道德標準。
看完電影,我不會覺得這個娃娃有問題,有問題的反而是一班成年人。所以,解決了M3gan也沒有用的。
猶豫是否要入場睇,好驚得trailer好睇,實際電影冇野睇。
試過致電台灣電信公司,被機械人帶我游花園,我要大叫:請找個真人出來和我説話。然後機械人話,好的,馬上爲您轉接。之後我每一次都會直接要求同真人對話,費事同機械人兜圈。
M3gan好睇的,不單符合預告片的期望,而且完全過晒。咦,我篇文可能沒提這一點。我每次打呢種電話,會直接在電話說operator,就會直接轉到接線生那裡。
我以前有個客戶,她的voice message 係 「喂, 我唔得閒,留言啦 du 」 咁原來她有時自己扮留言,有次她自己扮完後,我就道出原因啦,個留言 「她」 即時大叫 「仆街啦咁,點算呀⋯」
個下嚇死我
聽完你的描述不知講乜好。
我告訴當時老闆,個客個voice message 係自己扮架,他晤信我
姐,你一開始就說 human human human
因為寫得匆忙,不到1小時交貨,剛回去加了一句,希望不要讓人誤會我彈這部電影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