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gie bag,又叫doggy bag,是美式英語,指在菜館餐廳用膳完畢後將剩菜打包的容器(可以是紙袋或紙盒)。
最近台灣網絡上流傳一宗鬧劇,一名準新娘嫌棄男家婚宴辦桌,還要打包,在網上大吐苦水,說自己在紐約長大,沒有貧民窟的朋友,在外面吃飯從不打包云云。此番言論自然惹來群情洶湧,一致要討伐這名白鴿眼的準新娘。
小時候跟我爸去婚宴已會打包,一席十二人,吃到最後的甜品紅豆沙和鮮橙,大家都已撐得吃不下去,停下手來坐着等散席。一手難以掌握的金山橙,一般都是沒剥皮,整個放在桌子中央,旁邊還有幾個白色紙袋,侍應也知道沒有人會即場吃橙,一定會有人把橙拿回家吃。我爸通常手起橙落,兩個橙塞進紙袋裡,叫我帶回家去,其餘人也會把剩下的橙分掉,一人拿一兩個,不要浪費。
我們一家甚少到菜館吃飯,唯一一次是年初二外婆一家來拜年,當是回禮,年初一我們會先到她家拜年,年初二就輪到他們過來。這次舅父還帶了女朋友來,連女朋友的弟弟也來了,因為他沒玩過炮仗和煙花,過年就跟姐姐來新界我們家試一下。舅父想下午帶我去青松觀玩,我爸就提議中午大伙兒去洪水橋的雁園酒家吃飯,酒家非常大,前面有停車場,大廳有水晶吊燈,富麗堂皇,後面是亭台樓閣,一點也不失禮。我在那裡吃了人生第一碟乾炒牛河和星洲炒米,從此這兩道港式小菜成了我的救命符,我不會點菜,每次吃飯就點這兩味。
那時候,香港人到外面吃飯,印象中沒有打包,可能是打包予人感覺寒酸吧,剩菜滿桌是很普遍的事。
後來來到美國,發覺這裡的人到外面吃飯,吃不下的剩菜,是會叫侍應打包的,英文叫can I have a doggie bag。Doggie bag,狗食袋,是一種委婉語,名義上是把剩菜拿給狗吃,實際上卻是自己享用的。
據說這個英文字源自第二次大戰後,美國因食物短缺,政府鼓勵大家把用餐後的剩菜拿來餵家中寵物狗,不要把食物浪費掉。很多美國人回憶童年時,跟爺爺嫲嫲去牛排屋吃飯,會將吃不下的牛排用狗食袋拿回家餵狗。後來,打包變成了自己吃,但為了不讓打包的人覺得尷尬,所以仍沿用doggie bag一詞。
起初是有人反對濫用狗食袋的,覺得打包的人應老實地使用狗食袋,真的把食物拿回家餵狗。但是,當時亦有人持贊成態度,覺得不要浪費食物,是人吃的又怎麼樣。
問題是,如果上高級餐廳,可以叫侍應打包嗎?十多年前,曾有一位美國女讀者寫信問《大西洋月刊》這個問題,說她男友尷尬死了。主持人冷靜地說,有四星級餐廳給顧客提供環保的袋子用來打包,言下之意,毋須因為上高級餐廳就不敢打包。
有一次,有紐約的朋友請我去中式婚宴,散席時,侍應早已把每席吃剩的菜分別打包好,整齊地放進不同的盒子中,讓賓客自己拿回家吃。這個大家都覺得非常環保和服務周到,想想世界上還有好多人在挨餓,怎好意思把食物白白浪費。
美國的打包文化由來已久,毋須尷尬,只是doggie bag這個詞千禧年後已很少人用了,現在說may I wrap up the food或問侍應拿個外賣盒就可以了。
其實,上菜館吃飯要打包的根本原因很簡單,每道菜的份量太多,很多時都吃不完,扔掉浪費,只好打包拿回家。我有個華裔同事,吃得份量比我更少,每次吃中菜,都要把半碗白飯打包,拿回家當晚飯吃。
時代不一樣的了,朱門酒肉臭,又浪費,又不環保,更被人唾棄,不值得。
我都會打包㗎,覺得好浪費。去飲嗰時好多人都會帶橙走!我都試過。細個唔識嘢,而家大個出去食飯食剩一定打包。
大家意識到不要浪費是更重要的話,是好事。
I saw Tenet, one of the scenes was Washington orders something at a fancy restaurant, he stands to leave when the food arrives, he asks “Could you box that up for me?” To which the maître d` replies “Certainly not.” I thought that was pretty funny.
哈哈哈哈哈﹗真的嗎?我沒看過電影,要去找找。
無老點。你偶像Nolan 又用IMAX 拍攝,可惜上畫時疫情仍在,我等圖書館有blu ray 時借的。我覺得對白是相當不錯的,
等我有時間看看。你今年整蘿蔔糕嗎?
我不整蘿葡糕誰整呢?sometimes I do feel a bit tired.
換吓口味,整芋頭糕。
香港用語是「白鴿眼」嗎?台灣這邊比較常聽到的用法是「白目」,哈
白鴿眼是指勢利的人,瞧不起窮人。白目是白眼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