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五月底去倫敦一遊時,在倫敦住過十多年的新朋友問我會否去看歌舞劇,恕在下孤陋寡聞,還以為遊客來紐約才一定要看百老匯歌舞劇,原來看歌劇也是倫敦行不可少的節目。去倫敦,沒去過倫敦的西區,等於去香港沒去過銅鑼灣,去紐約沒去過時報廣場。於是,馬上上網做點功課,看看倫敦的歌劇院在公映什麼劇目。《獅子王》、《女巫前傳》都太美國本土味,入法眼的就只有一部:《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倫敦歌劇院集中在西區(West End),所謂西區是倫敦市中心西面一個地方,集商業、娛樂、遊客景點、政府機關於一身,非常熱鬧。《窈窕淑女》的劇場在西區的柯芬園(Covert Garden),是一座舊建築,看照片,內裡裝飾得古色古香。歌舞劇時間大多在晚上七時,散場時也十時多,日場只有兩天,一是星期三,一是星期六,都在下午兩時,看完正好去吃晚飯。
左思右想,還是待從荷蘭回倫敦後的周六去看日場,時間會充裕一點。劇票不算貴,跟紐約差不多。還記得三十年前在香港的會展中心第一次看歌舞劇《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坐在山頂位(最後一排),居高臨下,只看到男女主角的身影,樣貌根本看不清。這一次沒有買山頂位,但也是樓座,離舞台也有點距離。錢不多,沒辦法,只能窮中作樂。
訂好了票,才發現當天是六月四日。幸好劇院離唐寧街十號首相府不遠,完場後也可以趕及去參加六四集會。
現在去歌劇院不像從前,觀眾衣著已不再那麼講究,但為了尊重,我還是穿上長及腳踝的人造絲黑色裙褲,純白棉質T裇,再繫了一條淺磚紅色白花絲巾,整整齊齊上劇院。同行友人聞說要坐樓座,就帶上專門看歌劇的望遠鏡。
對香港人來說,《窈窕淑女》一點也不陌生。已故的絕世佳人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台譯奧黛麗‧赫本),有幾個經典電影角色造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除了《珠光寶氣》,另一個就是出自《窈窕淑女》。受柯德莉夏萍的名字影響,香港粵語片時代有一位女演員,藝名就叫夏萍,演的都是衣著性感的壞女人角色。說起Hepburn這個姓氏,在香港的譯法是非常有彈性的。好萊塢另一著名女星Katharine Hepburn,四次得奧斯卡金像獎,台譯保持一貫譯法,叫凱瑟琳‧赫本,香港反而譯成嘉芙蓮協賓。幸好夏萍不叫柯德莉協賓,否則就大煞風景了。
《窈窕淑女》劇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柯德莉夏萍演倫敦東部貧民區的賣花女,一口低端人口的口音,偶遇語言學教授,如何因緣際會從戒掉口音開始,從而踏足上流社會。柯德莉夏萍的貴族氣質,造型前後的落差,令人為之驚艷,非常有說服力。除了她,實在想不出誰可演出《窈窕淑女》賣花女這個角色。
這樣說,可能對歌舞劇《窈窕淑女》的女主角不公平。電影版其實是改編自同名的歌舞劇,無論場景和對白,甚至連歌曲,都幾乎一模一樣。電影早在幾十年前看過,還記得賣花女扮成淑女在賽馬場上「獻技」,因一句脫口而出的粗話,幾乎穿崩(廣東話,穿幫)。電影中的歌詞也大致記得,現場看歌舞劇時,沒有字幕也大槪明白一二。
近年種族平等是社會大趨勢,這一齣歌舞劇《窈窕淑女》的女主角由黑人擔任,歌聲亮麗,非常吸引。可惜,因為離舞台有點遠,完全看不到演員的表情。這是第一次看歌舞劇《窈窕淑女》,舞台雖小,但場景變化調度非常流暢,全場三小時,但毫無冷場。落幕時,大家都是拍爛手掌。
回到紐約,忍不住重溫電影版,先入為主,還是覺得舊的好。
到我和無法去的時候,倫敦就有嚮導啦~~~
很多人都去過倫敦,不過我真的到處跑。倫敦文仍未寫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