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務員以前習慣戲稱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做「事頭婆」,事頭婆即老板娘的意思,你的米飯班主,給你飯吃的,我不是公務員,但當年也在中學教過一下書,勉強也可以叫一聲事頭婆。今年四月,英國一宣佈解除入境的防疫規定,就決定過塘去英國了。塘者,池塘也,是英美兩地戲謔相隔兩國大西洋的名稱。
二十五年前,九七回歸,去了一趟倫敦,見一下事頭婆的國家,那次是十二月底,遇上歐洲十年最冷的冬天,在巴黎時冷到我死,飛越英倫海峽,到了倫敦,反而暖和了許多,見到熟悉的英文街道名字,牛津街,心裡踏實了許多。只是日短夜長,三點已天黑,所以不敢遠走,最遠只去到坎伯頓宮。倫敦的天氣果然名不虛傳,氣溫陰冷,天色陰沉,整個城市灰灰暗暗。
朋友說,跟倫敦人打開話匣子的最好方法是談天氣,這方法果然湊效。
四分一世紀,彈指而過,想不到會故地重遊,兩次歐遊心境也毫不一樣。
地鐵
當年的地鐵還有一點像《人狼咬嘩鬼》(An American Wolf in London, 1981)背景中的倫敦,有些地鐵站的扶手電梯仍是木製的,滑動時仍有點木頭摩擦的格格聲,到埗後,在幾個大站試圖尋找舊日的踪跡,遍尋不獲,原來八年前(2014)三月,最後的一道木扶手電梯換成金屬後,這種木聲早已成絕響了。
最後一道的木扶手電梯,大槪只剩下紐約的梅西百貨了。
倫敦的地鐵車廂很窄小,甚至比起香港的,也很小,幾乎可以看到車頂。身材高大的歐洲人,穿過那道帶弧線的車門時,身體也要微躬,配合弧型車門,先給車廂行個見面禮。絨布墊的座椅透着一點紳士氣,貼着車窗,兩邊的乘客相對而坐,中間的走道留下的空間很窄,沒座位的站客都不太愛塞在兩排乘客之間,情願留在車門附近,站成一堆,舒暢得多。
我在倫敦日常坐的是去機場的Piccadilly線,往返多見拖着行李箱的乘客,一坐下就雄霸了座位加半邊走道,更不易讓人想站在他們面前。
幸好是五月天,氣溫不高,倫敦的地鐵沒冷氣(空調),兩次到訪我都沒嘗過地鐵車廂桑拿浴的滋味。有一天,坐在地鐵上,一陣涼風忽至,登時精神爽利,原來是有人把車廂之間的玻璃窗打開了,雖是在隧道內,但涼風浸浸,也很怡人。
COVID-19仍未完全過去,但盡目所見,車廂內沒有人戴上口罩,大家都像平常過日子一樣,寛容程度比紐約是過之而無不及,可能曾是全世界的疫情震央,紐約的地鐵,至少仍有一半人是戴上口罩的。
倫敦人對新冠的態度,在我們華人眼中,簡直是視死如歸了。
歡迎光臨事頭婆國境 🙏
謝謝﹗下周地鐵罷工啊﹗
在香港跟5 哥@london 揮手👋🏻
剛剛去完劍橋回來。
瑞典一早已完全無人戴,我覺得好好喎!生活正常!
紐約仍有人戴口罩。
嚟咗玩喎。玩得開心啲
如果見到華人戴口罩八成都係強國人
來了一星期了。在街上遇到好多香港人,強國人也有,但不算多。我在室內會戴口罩的,街上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