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沒看完就寫讀後感著實不應該,但是,馮客這本《解放的悲劇》(Tragedy of Liberation)實在太值得看,書中描述解放後的中國,跟我小時候認知的很不一樣。當然,後來我爸給我講的實情,大躍進原來餓死了人,還餓死了我爸的父親,也徹底顛覆了我的近代中國史觀。就拿書的其中一章《竹幕》看,寫的是上海,但是,如果遮蓋了日期和地點,還以為是在講香港,但是,本書的成書年份是二○一三年,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了。
馮客不是中國人,他是荷蘭人,荷蘭名字是Frank Dikötter,是香港大學歷史系的講座教授,專門研究中國近代史。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止步於隋唐,之後的不甚了了,何況是近代。《解放的悲劇》原著是英文,中譯本在二○一八年出版。
委過於人
全書分十四章,由一九四五年開始說到一九五七年。談到土改時,作者這樣說:
「長期以來,中共形成了一個傳統,即將所有的失敗都歸罪於敵人──有些敵人是真實存在的,有些則是想像出來的。……黨在刻意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一方面是為了警告大家謹言慎行,同時也是為了製造各種藉口來加強對社會的控制。」(100頁)
讀起來是否有一種現場即視感?換作十年八年前,看到這段文字,大部分的香港人可能無甚感覺,這不是神預言,只是當年太茫然,忙於為口奔馳,誰會想到現實會是這樣。
解放後的中國,作者引了羅瑞卿的一番話:
「為了指控一個人,人們不得不出賣朋友,與家人反目。中國人之間的傳統溫情已經蕩然無存。大家得到的教訓是:朋友越多越危險。我們開始嘗到被群體孤立的滋味,也感受到個人在國家權力面前是多麼渺小無助。」(116頁)
二十年前,一位年紀跟我相若的大陸朋友跟我說,從小母親就教導:千萬別說真話。
當時有點不太相信,怎麼有母親這樣教孩子的,這不單違背做人要誠實的中國傳統美德,也與普世價值完全不一致。但是,如果問身邊在大陸成長的朋友,此話又不虛啊。價值觀要如此扭曲才能求存,實在可怖,也很可悲。
走還是不走?
原來這問題在解放前的上海,也有不少人問過。上海是亞洲最繁榮的城市時,香港還是鄉下地方,那時候全世界除了紐約,有最多僑居外國人的城市就是上海。
「其實早在解放前,外國人就開始成批地離開中國了。許多人看出了種種跡象,決定趁早離開。」(124頁)
「一位當時住在上海的英國人回憶說:『不管是上班還是在家裡,或者在聚會上,大家都在議論這件事──走還是不走。』」(125頁)
「然而,還是有許多人不甘心放棄自己的房子、工作和財產,決定靜觀其變。可是不久,市場開始迅速崩盤,這些人拖的時間越長,損失就越大。很快報紙上就登滿了出售房屋、汽車、冰箱和其他日用品的廣告。」(125頁)
歷史其實很簡單,就是不斷重複。
《穿Prada的惡魔》雖然不是什麼大道理的電影,但也點出了一句話:「我沒有選擇。」(I don’t have a choice)這是女主角受盡惡魔女上司凌辱虐待,但仍奮力迎合主上,幾乎弄到眾叛親離時常掛在嘴邊的話,男主角最後點醒了她:「你不是沒有選擇的,你只是在友情和親情之外,選了你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