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一句「雞肋」招惹殺身之禍,這雞肋真教人用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是中國人才有的煩惱。
整隻雞,美國人最愛吃雞胸肉,去了骨的,雞排次之,雞排就是大腿肉上部,去了骨的較有骨的貴,雞腿下半部叫大雞鎚,美國人不愛吃,只用來煮雞湯,賣得也最便宜,雞翼(雞翅膀)美國人覺得皮太多,不健康,除了水牛城雞翼,一種加了辣汁的炸雞翼,做法簡陋,伴芝士醬吃,鹹多於辣,很多看球賽直播的酒吧都有,一邊啃着雞翼,一邊喝啤酒,一邊叫囂。
有一次在郊外一家餐廳吃飯,附近是高爾夫球場,點菜時,我忽發奇想,想吃水牛城雞翼,侍應疑惑的看着我,好友在我耳邊說:「這是高級餐廳。」高級餐廳不可以叫水牛城雞翼嗎?
結果雞翼上來,擺盤非常精致,不過味道真的太鹹,吃了兩件已不想吃下去,情形有如吃雞肋,棄之可惜。
雞肋?美國人聽都沒聽過,也不明白雞肋有什麼值得可惜,因為他們根本不吃。
很多諺語背後都有其文化,飲食亦然,跟美國人講雞肋的諺語,他們會覺得難以理解。正如蜀犬吠日的四川,聞說有一個美國人到當地教英語,談到一句英文諺語:平常得就像見到藍天一樣,司空見慣的意思,但成都的英語學生就很不明白這句英文,因為成都常不見天日,藍天是很少有的。
華人超市很會物盡其用,何止雞肋,連雞骨也可以賣,一大袋大雞鎚骨,才一元美金。拆掉肉的雞殼骨也可以賣一元一副,可能買的人多,超市見有利可圖,索性把三副雞殼骨放作一包,一包賣三元。鴨拆肉的話,鴨殼骨賣得更貴一些,要三元一副,可能鴨肉比雞肉貴的關係。
以前過年煮團年飯(廣東話,年夜飯),就會買兩包雞殼骨,一股腦扔在大湯煲內(我家的大湯煲其實是龍蝦煲,深十八寸),再加入魚肚、淮山、黨蔘、杞子等藥材,熬一大窩雞骨湯宴請好友。
前天買了一隻雞回來烤,拆完肉後,不要浪費,整副雞骨沒扔掉,放進冰箱,留待用來煮雞湯。
美國人煮雞湯通常用大雞鎚,我就更省,用骨來煮,煮出來的味道也不賴。
煮雞湯時,還可加些配料:紅蘿蔔、菜和洋葱。幾十年前,美國出了一本暢銷書叫《心靈雞湯》,美國人真的很愛喝雞湯,視之為comfort food,相等於香港人愛吃的魚蛋和腸粉,慰藉腸胃必備。
要把雞湯煮得好味,除了以上材料,還可以放入matzah ball,有點像打了類固醇的魚蛋。做時先用matzah粉、加入調味,用手搓成球狀,再放冰箱內半小時,然後取出來,放入水內煮二十分鐘,煮熟後才放入湯內再煮一會。matzah ball像海綿般會吸滿湯水,脹得飽滿。
魚粉沒有魚蛋彈牙,但魚粉一定要自己做,超市賣的瓶裝魚粉,口感欠奉。有人說,魚粉要做得好,一定要滲入愛和感情,有一次吃過朋友鄰居家搓的魚粉,咬入口,有點想哭,味道完全非超市魚粉可比。搓得好的魚粉,軟度適中,要用牙輕輕咬開,一口一口吞下去。
我最愛吃魚粉,一吃就是兩顆又圓又大的,吃完才喝那碗雞湯。不用吃米飯,這樣就是一頓飯了,很飽肚。
(原文寫於2008年,本文為增訂版)
想起来英语里的下猫下狗,也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有什么典故。
raining cats and dogs這句英文諺語網上有解釋過的,英文因為是表音語言,凡這種語言都會有一個問題,詞彙本身的意義會隨語音的改變而流失,要追尋原意會有很高的難度,又沒錄音機。有說貓和狗,本來不是貓和狗這兩個字,是一條大瀑布的名字,因為發音問題,慢慢訛傳成貓和狗。就像廣東話裡的「埋單」,埋,廣東話,有結算的意思,即是結算帳單,傳了上大陸,就訛傳成「買單」了,你覺得「買單」意思通嗎?
我觉得买单还行,埋单倒是你不说,我就不懂,哈哈。
原文08 年,但相片的家是否也是現在的家,很典雅! 那碗的double stripe 好有茶記熱O茶那隻杯既feel
文字是2008年的,加了很多東西。相片是現在的。這種碗的設計是很老的了,的確是餐廳的,倉貨大平賣買回來的,很重手,這種質量的碗很難找到的了。你在家用品店買的都是很輕的,這種碗如果掉在地板上,不容易破的。普通就真一跌就爛了。
我感覺到呀,瓷身好厚!
Matzah balls 唔識!但我都係切雞留骨煲湯㗎!連阿仔都鐘意飲!
我也晤識呀,感覺獅子球咁大粒
瑞典都冇雞骨賣咁正?
無㗎,未見過!呢邊無 wet market!平時買雞、豬,唔買有骨嘅就係已經切、包好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