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毛線店不多,以前有幾家是我常去的,不過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疫情爆發後,那些店都不知還在否。上星期趁休假幾天,再次跑了去上西城的毛線店Kitty City。這個店的東西比較齊全,之前在網上結識的一位織友,也在那兒做兼職。可能門市為主,網購是其次,以前網站很簡陋,現在好多了。
上次去過一趟,想看一下Addi最新的襪子針Flexiflips,結合了雙頭針和環針的特點,只是價錢有點貴,差不多是普通環針的兩倍,但一副好針可以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過,幾十年後我恐怕已化灰,到時候織針都成了遺物了。
那次看針時因忘了要買的尺寸,猶豫了一陣,因為價錢不菲,不想買錯針,就跟店主說下次再訪。這下一次就是上星期。
心裡早作好打算,買一副美國1.5號(2.50 mm)Flexiflips,還有買一本最新出版的《Pom Pom》雜誌。
提起這本十年前才面世的英國編織季刊,現在跟《Laine Magazine》一樣火紅,每期甫一出版,當中的織圖都有大量織友點讚。回想十幾年前,當時本地流行的兩本編織雜誌《Vogue Knitting》和《Interweave Knits》,現在都沒有什麼人追捧了。
在圖書館翻來看看,感覺樣式真的越來越追不上潮流了,其實兩本美國編織雜誌一直都是這樣的風格:《Vogue Knitting》走的是較為時裝的路線,但是風格很八十年代,到了二千年,仍是這種八十年代時裝表演風格,也可算是懷舊,但八十年代了這麼久,到了今天,仍是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樣子,就真的有點不忍卒睹了。
《Interweave Knitting》走的是相反的路線,大眾化,織圖設計很親民,平時也可以穿着,不管你是大媽還是上班族,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設計。但是,織圖設計有時過份追求編織技巧,反而欠缺美感,完全被日本織圖比下去。
所以,後期我都變了心,轉投歐洲和日本編織雜誌的懷抱。那時稱得上是編織雜誌的有英國的《The Knitter》、德國的《Filati》和《Rebecca》,《The Knitter》實體雜誌在書店有售,其餘兩本都在Knitty City買的。英國的毛線品牌Rowan每季出版自己的織圖書,但價錢都比以上各本雜誌貴,我只買過一兩本。
現在《The Knitter》在圖書館可看到免費電子版,不用買了,其餘兩本早已不見踪影。今年重拾織針,才發現編織出版界早已變了天,多了一些陌生的臉孔。
注意了《Pom Pom》雜誌一段時間,他們選用的模特兒跟常見的雜誌模特兒很不一樣,十幾年前已覺得《Filati》有點另類,挑銀髮族做織物模特兒和雜誌封面,但內容毫不老套。《Pom Pom》開始時,模特兒沒有什麼特別,只是拍攝風格很年輕化,有點像街頭時裝雜誌,這兩年風格很明顯走向包容和多元化,起用黑人模特兒做封面,甚至是男生,用男人做編織雜誌封面真的是第一次見,最近幾期更是用超大尺碼模特兒。
初時看見也有點擔心,怕織物的尺寸不適合我,但細看內容又發覺尺寸很正常。
終於等到他們出版秋季號了,在網上看到織圖的照片都很合意,於是就乘着買織針之便,一併把它買下來。拿過雜誌準備去收銀台付款,順便叫店主拿身後的美國1.5號Flexflips。我早在網上查過,他們有貨,以策安全。
就是相差了三個星期──店主在身後的貨架找了兩遍,然後說:「沒有2.50 mm了。你是要2.5號吧。」
織針的尺寸,歐式和美式叫法不同,2.50 mm相等於美國的1.5號,不是2.5號。
我強調說:「是2.50 mm。我在網上看到有貨的,你再幫我找找。」
店主找到有點冒汗:「不好意思,剛好賣了,你要的話,我幫你訂貨。」
天﹗怎麼會這樣的,我本來是來買織針的,然後順便買《Pom Pom》,店裡買的《Pom Pom》,要美金26元,網上買是美金18元。我是因為不想等,不計較多付8元,所以才想一併買的。思前想後,網上買要買夠一個金額才免郵,否則郵費10元……
為了不想感覺白走一趟,隨手拿了一本《Vogue Knitting》,售價9.9元,比以前貴了。怎麼今天出門好像諸事不順?
付款時,店主忽然跟我說:「這個算5元吧。」我問為什麼,沒有針也不用給我打折吧。誰知店主直接說:「沒有為什麼,我就是喜歡算你5元。」
我連聲道謝,回家翻開《Vogue Knitting》一看,看了一陣,才發覺原來是去年的冬季號。
這結尾還真讓我笑了!可愛
我給店主的直率嚇了一跳。
店主真係好人啦XDD
笑死人! 超好人啦
我覺得店主是好人得太直率。
但封面又幾靚
但好直率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