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沒有打算看這部電影的,在地鐵月台看到電影海報,還以為是《觸目驚心》(Psycho)又重拍了。後來觸動我去看的原因是,上星期看到有太空網站訪問導演,導演解釋外太空生物襲擊太空船員,可能是出於本能、出於自衛,還叫觀眾不妨思考一下。
這個設定其實蠻有趣,不禁令我想起彼得華斯(Peter Watts)有一篇提名雨果奬的科幻短篇《那些怪形》(The Things),內容根據八十年代經典的科幻電影《怪形》(The Thing,1982),只是這次的主角不是人,也不是所謂的前傳,而是那隻偽裝成其他生物包括人類的異形,故事是用異形的角度去重寫《怪形》這個故事。
故事雖然一樣,但是,這種換位思考也算是一個新點子。於是,我就抱着這種期望去看《外星生命》,香港的外語片譯法真的是每況愈下,百分百清純得無味無覺,回想以前西片名字怎簡單,中譯依然譯出味道來,例如《碧血黃沙》(Blood and Sand, 1941)。
很多人已說過這部電影有點像《異形》,其實太空人在太空發現外星生物,就真的只有一個結果:全船人被外星生物追殺,然後死清光。《異形》是一個異數,因為沒有死清光,所以長拍長有。
不過 《外星生命》 有些拍法,的確有很重《異形》的影子,例如開始時太空船上各人輕輕鬆鬆閒話家常的場景,這種拍法近年的科幻片已少見了。當年《怪形》開頭也有這種拍法,《異形前傳》據聞本來也有一段太空人在船艙閒話家常的片段,但都被刪了。現在的觀眾都沒耐性看這種溫吞水的劇情了,最好一開場就直入主題。
可是,導演說的那種外星生物發揮自衛本能的設定,我看到牠殺掉幾個船員後仍看不出來,因為哪種生物沒有自衛本能的?外星生物有,人類更有,不過人類可能還有道德上的考慮,所以部分船員才有犠牲自己的想法。所以,導演說的換位思考,是眼高手低了。
不過,這部電影如果從娛樂角度看的話也有可觀之處的,至少不會悶,因為觀影過程實在有點緊張,可能看了太多科幻片,還以為電影中的外星生物會自己扭開門鎖進入太空艙,記得當年看《異形續集》異形會自己乘電梯一幕,很多觀眾就大抽一口涼氣了。到後來看到《侏羅紀公園》的恐龍也學會扭開廚房的門把,大槪已覺得是必然的事了。
本片的外星生物最有智慧的表現,我覺得是牠折斷科學家遺下的電筆,挽着電筆跑去戳穿塑料手套一幕,我覺得可愛極了,忍不住笑了出來。
結局扭得不錯,有點出人意外,剎那間感到世界要塌下來,電影在此曳然而止就非常好了。
記得作文課老師說過,一篇文章,開頭和結尾寫得好,就足以是一篇好文。如果這部電影有70分,65分是因為結局。
《外星生命》(Life,台譯:異星智慧),導演:Daniel Espinosa,103分鐘,2017年。
(原文寫於2017年4月3日,本文為修訂版)

結果好想看折斷筆電那一幕,改天來找找😁
你這樣說我就去瞄了一瞄,太久遠的事,我已忘了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