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紐馬跑手哪段路最難跑,有些人會說是最後十公里,這個一定會是對的,因為所有馬拉松最後十公里都是最難捱的,但是十多八九會說是過了半馬點後的一道橋,皇后區大橋(Queensboro Bridge),上了橋,就像踏上無底地獄之路,跑啊跑也跑不到盡頭。
因為大橋在曼哈頓橋底剛好是在59街,所以俗稱59街大橋。維基卻喜歡音譯成昆斯博羅橋。其實boro是英文borough的簡稱,即是行政區,紐約市分五個行政區:曼哈頓、布魯克林、布朗克士、皇后區、史泰登島。紐約市一年一度的全市單車漫遊就叫Five Boro Bike Tour,踏遍五個行政區,簡言之就是全市,如果又音譯成五博羅,真的會不知所云了。
二○一一年,皇后區大橋多了一個正式名稱:郭德華皇后區大橋(Edward I. Koch Queensboro Bridge)。郭德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史上第三位可以連任三屆的紐約市市長(第一位是拉瓜地亞,紐約市內另一座機場就是叫拉瓜地亞機場,第四位是彭博),為人開明,屬於民主黨的他,曾分別為朱里安尼、彭博背書參選市長,也在小布殊參選總統時背書。
大橋已有過百年的歷史,本來是北美最長的懸臂橋,但建好後八年就給魁北克橋擠下寶座了。
大橋的外型設計算不上突出,上世紀六十年代鄉謠搖滾樂隊賽門與葛芬柯(Simon & Garfunkel)曾以五十九橋為名作曲。
活地亞倫的電影《曼哈頓》,宣傳海報的背景就是皇后區大橋,男女主角坐在曼哈頓58街河旁長椅上,遠眺大橋對面的皇后區。開車的話,入夜後,在皇后道大橋上看曼哈頓,因角度問題,中上城一帶的摩天大樓盡收眼底,會發覺這個城市特別繁華和美麗。
紐馬全程要跨越五座橋:起點的史泰登島跨海大橋、布魯克林的普瓦斯基橋、皇后區大橋、布朗克士的威里斯大道橋和麥迪遜大道橋。
大家跑時可能沒有注意,皇后區大橋跟史泰登島跨海大橋一樣是雙層大橋,但皇后區大橋跑的是下層,上層開揚,下層左右兩邊半封閉。如果在上層跑的話,風景會很不一樣。下次跑紐馬,在史泰登大橋跑上層的跑手轉到下層跑就會明白的了。
紐馬與紐約全市單車漫遊的路線有點重叠,皇后區大橋是其中一段重叠的路線──紐馬跑手跑的是下層,單車漫遊用的卻是上層,所以拍出來的照片構圖非常漂亮,皇后區大橋是唯一沒有打氣的觀眾和攝影師的路段,這一段路,除了精英跑手,估計跑時的樣子也不會好看。因為沒有觀眾,聞說有些男跑手更會在橋上解決一急。
皇后區大橋高一百一十米,跑手從皇后區,即東面上橋,長命斜路達三百米。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不要氣餒,咬緊牙筋,一下橋就是曼哈頓,馬上體會到進入曼哈頓第一站「吶喊之牆」的威力。
(原文寫於2018年11月29日,本文為修訂版)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不要氣餒,咬緊牙筋 <~ 絕對係也~ 你係咪好fit ga
預咗條路好長架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