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曼哈頓的樓價貴,現在貴到看也不敢看的地區,從前到底是怎樣的呢?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曼哈頓,大家集中住在下城的金融區,金融區旁邊的翠碧卡(Tribeca)根本是一塊荒地,工廠林立;現在呢,卻是有型的新貴族的聚居地,演員羅拔迪尼路住在翠碧卡多年,平時愛去唐人街吃飯。九一一後還主動與朋友搞了一個翠碧卡電影節,希望把這地方搞得有聲有色。結果,他成功了。今年已是二十年了。
與翠碧卡為鄰的蘇豪區,以前是工廠區,後來有一位地產發展商忽發奇想,將蘇豪區大肆翻新,把工廠變成LOFT,十三呎樓底,吸引了很多藝術家進駐,一些名牌也跟著來蘇豪區開店,於是,蘇豪區成了一個藝廊和時裝店的集中地。樓價直線上升,以前流行一時的佐治童子(Boy George),就是住在蘇豪區,不過,他後來變了一個大肥佬,加上沒有化妝,恐怕沒有人再認得他了。那已是二千年初的事了,現在的他已回到英國,住在倫敦了。
蘇豪再往北一點的西村(West Village),以前靠近印刷廠區,因為樓宇古老,所以吸引了許多藝術家、作家搬進來。後來,樓價又因為這兒充滿了藝術氣氛而上升,於是,藝術家搬走了,很多搬去了威廉斯堡,換入了一批IT年輕人,穿著千元的Prada,手拿最新型號的iBook滿街走。
踏入二千年,新貴地方是雀兒喜(Chlsea),那兒的樓一點也不美,最有名的是十四街的肉市場,現在那兒卻忽然變成了豪宅區,發展商把那些舊得沒有人要的樓翻新,竟然吸引了大批年輕行政人員搬進去,可見曼哈頓真的到了無處可利用的地步。現在那兒已有博物館,高線公園(Highline)更將該區起死回生,吸引大批遊客,從前還可以在這個空中花園逛逛,吸一口自由空氣,現在遊客多到插針不下,見到也怕怕。
跟着,連惡名昭著的哈林區也發展起來了,全賴當年哈林頓缷任總統後在那兒設辦公室,掀起一陣地產熱潮。有白人夫婦朋友邀我到哈林區吃晚飯時,我就知道這個區變了。
跟著會是那兒呢?
我看是隔了一條東河的皇后區的長島市(Long Island City),那兒本是貨倉區和工業區,電力公司、煤氣公司,從蘇豪區迫遷過來的工廠,都在那兒設廠,現在卻開始發展起來,高樓一座一座地興建,預備發展成西九龍豪宅區。
結果是我錯了。跟着發展的是布魯克林區的威廉斯堡,那時DUMBO連個名字也沒有,現在大家都知道那兒有很多豪宅和新興公司,例如Etsy。
我的預測只是遲了十五年。
今天,長島市真的變成西九了。攝影師朋友當年本想搬入長島市,說是看中那兒有廢城的味道,冷冰冰的貨倉,無人的街道,像極喪屍電影裡的喪屍天堂,但他老婆不答應才沒成事,否則,舊房子待沽而售,肯定可以足夠買個豪宅退休去了。
不過豪宅區可否豪起來,有時也要講命水,也不是地產商說點石成金就成金的,最佳例子是Hudson Yards。
蓋好才兩年多的大蜂巢(Vessel),因為疫情下連續發生有人從頂層跳下輕生事件,今年年初就宣佈無限期關閉了,附近的富貴商場也因疫情大受影響,Neiman Marcus在去年九月就宣佈關閉Hudson Yards Plaza店,哪個名牌店頂上了我也不知道,幾千個新落成的豪宅單位仍然丟空,本來打得很響的商業大樓算盤,因員工在家上班而空空如也。
一場疫情已改變了上班族的生態,我也不敢想像這些新興商住豪宅區如何生存撐下去了。
(原文寫於2006年2月15日,修訂於2021年6月29日)
這篇文章是跟一位文友合作的一題兩寫,叫「紐成一片」,各自寫自己所在的城市。每人輪流出題,每周各發一篇文章。本周題目是對方出的:社區鄰里。下次我出題目:喝茶。
香港呢~ 簡直係「豪宅」示範區,咁你知啦⋯ 黃竹坑4 萬蚊呎,MTR x 中國建設,明星名人在疫下紛紛入市… 地產新項目經濟報章上欣欣向榮( 簡un)
另外,我哋既KT, 東九勢力,有許許多多工廈,也有藝術家進駐,可惜也band 房呀, studio ,cafe 也有被政府抄牌 ~ organic 生長變成原來的abandoned 工厦。 呀!不過有個五千萬噴泉⛲️每次經過我也好感動
之前一萬呎一平方呎我已眼突,所以我唔可以返去,我這種只能瞓街(而家瞓街都可能會被拉添)。等我下次介紹吓本市百萬美金的公廁吧﹗其實都唔係最貴,有個成四百七十萬的,不過起完附近啲居民話,唔係嘛,值四百幾萬?XDDD
寫啊! 五哥! 如果我寫那個三千萬噴泉⛲️就好危險⚠️!
寫呢啲都危險,真係好有病。唉。我欠你兩篇文了。百萬公廁文,死,仲有一篇係乜已忘了。
Snitcher 多呀而家~
都唔知畀乜反應你好。
俾個眼仔Fing 上去那個emoji 🙄🙄🙄《~ 世界很危險⚠️
我用電腦,所以冇emoji。等我試試……用拼音輸入法,谷個emoji欄出嚟,掂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