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有一本雜誌叫《紐約》,最搶手的一期就是一年一度的「紐約最佳醫生名單」。第一次在媒體上看到醫生打廣告是有點震撼的,尤其是看中文報紙,有整整一頁,全都是各類醫生的廣告,最普遍的自然是婦產科醫生,估計華人比較注重這個,還有腸胃科、兒科、牙科、骨科,普通科傷風感冒的家庭醫生,就很少看到會打廣告的。
在美國,醫生和律師都可以賣廣告。扭開收音機聽本地電台新聞節目,就不時會聽到某某律師在賣廣告:「想離婚?四九九元美金就可以了﹗」、「意外傷亡要追究責任賠錢嗎?請打XXXXXXX找X律師﹗快夾妥﹗」
這樣明目張膽賣廣告,在香港是禁止的。雖然香港是很西化的國際都市,但來美後,第一個親身體驗的文化差異,想不到竟然會是看醫生。
首先,在香港,看醫生有幾個途徑:
沒錢的,可以去公立醫院輪候看醫生,香港人叫這做「睇街症」或「輪街症」,因為公立醫院的政府醫生每天看症是有名額的,大家一早天未亮就去公共診所門口排隊,每天上午準時派籌,拿到籌就坐在候診大堂等喊號碼,這樣看醫生要等一個早上,拿到下午的籌就得下午再來等候。看完醫生可以到公共診所的藥房拿藥。這樣看政府醫生連拿藥,印象中是港幣幾塊。我小時候因要做手術,曾有一段時間看過政府醫生。
不想花時間一早排隊輪候等看醫生的,可以去看私家醫生。診金較貴,小時候看時,記得診金要幾十塊錢,藥也在診所裡拿。有些名醫,診金較貴,如果不是普通科,還要預約。
那時候八卦的我,老是好奇醫生的履歷,香港人那時候比較崇洋,如果醫生有什麼英國醫科的履歷,看起來就令病人放心得多。
說這麼多香港看醫生的情況,就是想對比一下美國看醫生的不同。
首先,你得有醫療保險。除非很窮,收入符合「窮困」的標準,那才有機會拿到政府資助的免費醫療保險。但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的,如果是這類醫保,可以看到的醫生也只能是他們醫療網裡的。好不好,我真的不知道,因為我沒看過。
想有醫療保險,一是自己買,價錢會很貴,我來美時買過一次,為時一年;一是找一份老板會給你申請醫保的工作,通常做法是,老板會跟你平分醫保的費用,每次發薪時就在你的人工中扣除醫保費。
醫保的價錢不一,視乎選的是什麼計劃。選什麼計劃,就視乎你的工作性質。如果要到處飛,那就有可能會在外面患病,那患病時就得看當地的醫生,即是說,你要看的醫生地區範圍就大了,就得要多付些錢。總之就是計劃越好,價錢越貴。
有了醫保,不等於看醫生免費,看醫生時仍要付診金的,我的醫保的診金是美金十五塊,看專科好像是二十塊。如果沒有醫保看私家醫生,單單診金是美金二百五十塊,因為我曾看過。如果有其他檢查則另計。
好了,有了醫保,那有病時要看哪位醫生好呢?普通醫保都要用戶選定一位家庭醫生,就是頭痛肚痛小病可以看的醫生。如果要看專科,先要得家庭醫生轉介才可以去看,只是手續問題,但很重要,沒這手續,專科醫生不會貿然給你看症。因為背後的保險公司不會承認,不會為病人付錢,那醫生自己就虧了。
女人比男人在這方面佔了點便宜,因為看婦科是不算看專科的,毋須家庭醫生轉介也可以看。
當年初來紐約報到,人地生疏,找誰去問看哪位醫生好?想到那些中文報紙的醫生廣告,又有點猶豫,還是看看自己的醫保可以看些什麼醫生好了。
打開一大本醫保網範圍的醫生,花多眼亂,也不曉得選哪位好,於是就亂點鴛鴦,挑了一位男醫生當家庭醫生,診所地點很適中,就在曼哈頓的中城。
有一次感冒了,於是就順理成章去找家庭醫生。那過程我仍記得一清二楚。通常說自己感冒,到診所時也會量一下體溫的,但我到了診所,登記名字後,就坐在候診室等,沒有人給我量體溫。
然後護士喊我名字,一進入醫生的診症室,很大。醫生年約三十,坐在房間的一面,我走到他桌前想找個椅子坐下,他卻用手一指,叫我走到房間的另一頭,坐在那一面的一張旋轉椅子上,與他相隔至少十英尺,登時有種像犯人被審問的感覺,心想我只是感冒,怎麼好像我生痲瘋一樣。
醫生問我哪裡不舒服,我就如實說了自己感到有點感冒,但不曉得有沒有發燒,以為這一說,他起碼會起來幫我量一下體溫吧,沒有。說了半天,他也沒有起來幫我聽脈,更不要說過來看一下我的喉嚨了。
我雖不是醫生,也知道醫道重於「望、聞、問、切」,心裡已給這醫生打了個負分。
最後,醫生打發我回家休息,連藥也沒有開一個。回家後,我馬上打電話給醫保公司:「我要更換家庭醫生。」但是,換哪一位呢?幸好之前因去中國旅行,打過疫苗,那個醫療中心的護士很好,我就問她自己看哪位醫生,問到的那位醫生剛好在我的醫保網裡,於是從此我就換了家庭醫生。
再有一次不幸感冒,第一次去看這位家庭醫生,是位老醫生,問症非常仔細,抽血時更完全不痛,抽完更笑着對我說:「我最擅長抽血的了。」
在美國,醫藥分家,看完醫生,如果要吃藥,還要去藥房拿藥,藥錢另計。如果有醫保,通常也有購藥保險,藥錢通常只需五塊美金。有一次我八卦問藥房的配藥員:「如果沒醫保買這隻藥,價錢多少?」配藥員熟練地說:「一百二十五元。」心中暗喜,馬上覺得自己又賺了,雖然醫保費用也不輕。
後來因為換了工作,新工作的醫保的醫保網絡沒有這位老醫生,迫於無奈換了另一位家庭醫生,是這位老醫生介紹的,也非常好,一直看到現在。每次看醫生都像跟老朋友見面一樣,閒話家常一番。
每次看完他,他就說:「下次再見。」我每次都開玩笑說:「最好不要再見了吧。」
不過,現在每年都做體檢,年年一見,他改口說:「明年見了。」
這篇文章是跟一位文友合作的一題兩寫,叫「紐成一片」,各自寫自己所在的城市。每人輪流出題,每周各發一篇文章。本周題目是我出的:看醫生。下次對方出題目。
来了来了,加班加点赶出来了,我要急着去给爹妈做饭,先拍,回头再看。
美国的医疗系统看上去不是政府主导而是保险公司?
不太明白为什么你会觉得医疗系统是保险公司主导。
看你这句话,好像换家庭医生是要经过医保公司的。
因为我买的私人医疗保险,所以换医生是要私人医保公司同意的,我看的医生都是私家医生。有公共医院的,公共医院也有政府医生,不过好的医院都是私家医院,好的医生都是私家医生。美国的公共医疗我没有用过,我去急症也是去私家医院的,反正我的医保都付了钱,有事不去白不去啊。
那医生和保险公司没有合约关系吧?只是要它同意,一般应该都会同意吧?什么样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同意呢?
医生跟保险公司也有合约关系,他们也要付很高的保险费的。所以市内有些医生如果付不起纽约市的保险费,会宁愿每天开车去另一个保险费便宜一点的州行医。我所知道的是,医生加入一个保险公司的网络是要付费的,病人看病与否,医生每个月都会收到一个金额的。所以我不去做检查就笨了,体检是不用付费的,有病看医生才要付费。我以前不知道,是几年前开始才去做体检的。
医生没有权反对我不选他做家庭医生的,也不能反对病人选他做家庭医生。这是病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