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Menu
  • Home
  • About
  • Hobbies
    • Books
    • Food
    • Sports
    • Knitting
    • Movie, TV, Music
    • Travel
  • Body
  • Hometowns
    • New York
    • Hong Kong
  • Pets
  • People
  • About me
Menu
the red text The strain in a yellow circle with black background

美劇《血族》中吸血鬼設定的突破

Posted on Sunday, April 25, 2021 9:38 amThursday, December 9, 2021 9:17 pm by 魔鬼小編

這是我第一次追看美劇,二零一四年夏天,真的是每集追着看,然後等一年下一季,再追。《血族》(The Strain)【註】改編自我喜歡的導演陀螺(Guillermo del Toro)同名原著小說,打着第一部結合魔幻、吸血鬼、喪屍的恐怖小說的旗幟,連續追了四季,直到二零一七年大結局。

我是有多喜歡陀螺啊,因為他,我看了英文原著小說三大冊,作者除了他,還有一位合作的暢銷作家查克霍根(Chuck Hogan),查克應該是幫他潤色文字,點子應該是陀螺的。因為陀螺,我連他幫企鵝出版社編的經典恐怖小說集也照啃了,有好多已在其他地方看過,唯獨哥德恐怖小說家Ray Russel這本沒看過。當年我是迷到將改編自原著小說的《血族》英文漫畫譯成中文,再自己製圖弄成電子版。有關這部美劇的資料,我就像把掉在碟上的蛋撻酥皮碎,逐丁點撿來吃一樣,全都搜集。

本人收藏的《血族》漫畫。

《血族》的吸血鬼設定

陀螺和霍根合寫的《血族》是一個新派吸血鬼故事,他自己解釋很多年前已有這個故事的構思,想找電視台投資拍攝,結果沒有人理他(雖然他也算是出名的電影導演),於是他把故事寫了出來,拿去給霍根看,霍根本身是一個作家,覺得有合作的可能,於是二人合寫了第一部,書出版了,得到好評,於是有電視台反過來找他了,他一口拒絕,因為故事還未完結,他心知電視劇的製作流程,編劇和拍攝工作會影響他小說的構思和故事的發展,於是他繼續和霍根寫下去,直到第三部(大結局)出來了,他才回去找FX電視台,結果大家一拍即合,《血族》電視劇就在原著小說的基礎下誕生了。

台灣出版社早知早覺,在二零一四年電視劇推出前已出版了中譯本,大陸出版社在劇集推出後趕緊出版簡體字版,但譯本是根據台版的,當中只修改了一些用字,令大陸讀者看得明白(雖然也有不少大陸讀者吐糟譯法和用字)。

陀螺也說了,《血族》是一個新派吸血鬼故事。到底《血族》中的吸血鬼在設定上有什麼傳承和突破呢?

這個涉及熒幕上對吸血鬼的各種設定,要說這個,不得不提吸血鬼小說的鼻祖:布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

吸血鬼傳說由來已久,但集大成者是斯托克,雖然女吸血鬼小說《卡蜜拉》(Carmilla)更早出版(我也早看過),但因為影響不及斯托克的小說,所以跳過不提了,斯托克筆下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Dracula)對後世的吸血鬼作品影響非常深遠。這本小說的英文原著我很久以前看過,家中也有收藏。

斯托克筆下的吸血鬼是個男性形象,德古拉伯爵,有不死之身,力大,吸血,吸血時催眠受害人才下手,可以把受害人變成吸血鬼。

吸血鬼怕陽光,白天時會失去部分能力,必須睡在故鄉的泥土上,在鏡子裡沒有影像,沒有影子,怕大蒜,怕十字架,有神秘的力量,可以變身成蝙蝠和狼,甚至是霧。

吸血鬼不可以橫越流動的水,除非是在潮退或潮漲時。

消滅吸血鬼的方法是把一根木插入他的心臟和斬首。

最早把斯托克的《德古拉》改編成電影的是德國導演F. W. Murnau(F·W·穆爾瑙,又譯作茂瑙),他在一九二一年拍攝然後在一九二二年放映的電影《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簡稱Nosferatu,不死殭尸——驚慄交響樂)。

但是,因為當時沒有得到正式授權,所以電影名字要改過來,裡面的吸血鬼不能叫德古拉伯爵,後來更因原著作者的遺孀告上法庭,勝訴後下令銷毀全部電影的拷貝,幸好當時有些地方已公映了,有些拷貝才得以保存下來。

《不死殭尸——驚慄交響樂》是一部默片,經常在電影文化節或小眾電影院放映,本人有幸在電影院看過,那時還有現場的鋼琴陪奏,後來再在店裡找到一個DVD版本,立馬買下來收藏至今。

茂瑙電影中的吸血鬼是這樣的:高瘦、光頭、尖牙、尖耳、尖指甲,穿衣服。

特性方面,茂瑙的吸血鬼電影和原著中對吸血鬼的設定一樣,吸血鬼在白天要睡覺;不同的是,他電影中的吸血鬼不會令受害人變成吸血鬼,只會殺掉他們,陽光會殺死吸血鬼,會令吸血鬼化成灰燼,電影中的吸血伯爵就是被陽光燒死消滅的,原著中的吸血鬼只是怕陽光,因為陽光令他能力變弱,陽光不是不能殺死吸血鬼的。

一直到一九九四年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夜訪吸血鬼),改編自一九七六年同名小說,吸血鬼旳形象才從中年紳士變成年輕俊男。

和以前的吸血鬼故事不同的是,吸血鬼不再只咬女人,而是咬男人,而且會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同伴。而且吸血鬼可以喝獸血,裡面的新吸血鬼路易就因為不肯吸人血而去喝獸血。這一點是以前吸血鬼故事中沒有的(傳說可能有)。

這本小說還增添了一些吸血鬼特性的設定:

吸血鬼不能喝死人血的說法是來自這部小說(這部電影)的,簡單來說,吸血鬼吸死人血就如同人類食物中毒。

吸血鬼有一條規定:不能殺死創造自己的吸血鬼,否則會處以極刑。

消滅吸血鬼的方法是:用陽光燒死他/她,這一點跟茂瑙的吸血鬼電影的設定是一樣的。

這部電影也出現第一位吸血鬼小朋友,就是童星克斯汀·鄧斯特演的十二歲吸血鬼女童克勞蒂亞(她後來演過《蜘蛛俠》蜘蛛俠的女友)。

吸血鬼在熒幕上的形象越走越年輕化,甚至走進了高中生的世界,轉捩點是《暮光之城》(Twilight)。題外話,不過吸血鬼變成中學生的故事,日本早已出現了,我比較深印象的是上世紀的日本漫畫《吸血姬美夕》。

《暮光之城》在吸血鬼的設定上是這樣的:

吸血鬼沒有以前吸血鬼常見的大犬齒,紅唇就有。

吸血鬼在陽光下會閃閃發光。

吸血鬼可以喝人血,也可以喝獸血,這一點其實和《夜訪吸血鬼》一樣。不過,吸人血的吸血鬼眼睛是紅色的,吸獸血的不是,是有點金色的。

有些人變吸血鬼後除了力大,速度快、有夜視能力外,還會有一點新能力,書中叫gift,每個吸血鬼都有點不同的能力,例如透視對方想法。

他們不睡覺,日夜都是醒著的,不過有一集吸血鬼家是有床的,難道是擺設來的?

吸血鬼不怕大蒜、聖水或十字架、也不怕銀、有影子,在鏡子中有影像,可以不請自來,在陽光下走動身體也不受損,作者自己也說了,她寫小說時只著重寫角色,沒有想到把筆下的吸血鬼跟傳統掛鈎的。

消滅吸血鬼的方法是把它肢解,然後燒掉。

吸血鬼都是帥男美女。

之後,另一個吸血鬼設定的突破是來自陀螺的電影,喜歡這題材的觀眾應該都看過了,就是《刀鋒2》(Blade II),裡面的吸血鬼收割者(reaper)和以前的吸血鬼很不同。

收割者吸血的方法,不是用犬齒,也不是用牙咬,而是整個嘴裂開,用大吸管去吸,真的是名副其實是吸血了。

(圖片來源:NY Daily News)

之前吸血鬼的形象美也好,醜也好,老也好,年輕也好,也是一個人類模樣,但這裡的吸血鬼是像異形,另一種生物。

這個電影對吸血鬼設定的另一大貢獻是吸血鬼的生物結構,從沒有人像這部電影一樣解剖吸血鬼的身體的,還說得頭頭是道,這個部分那個部分有什麼功能。

另一部電影中對吸血鬼的設定有增添的是《Let the Right One In》(血色童話,瑞典原版,不是好萊塢版)。

吸血鬼要有人批准,才可以進入屋子裡的,否則會七孔流血﹗

陽光可以殺死吸血鬼。電影中被小女孩吸血後感染的女人在醫院自殺了,打開窗簾被陽光燒死。

吸血鬼可以感染受害人。

看了以上歷來對吸血鬼的設定,再看《血族》中的吸血鬼就會看到有哪些特點是傳統已有,有些是這部小說(電視劇)的設定了。

傳統的:

不能橫越流動的水;(所以,血族控制了紐約市時,唯獨有一個島是不能上去的,就是羅斯福島,主角就是匿藏在島上)

銀可以傷害他們;(所以,血族要收購全世界的銀礦)

陽光也可以傷害他們;(所以,血族要等到核爆後出現核冬天才能大量出來活動)

白天不能活動,晚上才活動;

可以感染受害人(和傳統有點不同的是,血祖感染的人會變成他血統下的一員,不只是手下那麼簡單);

速度快;

吸人血,不吸獸血(第一季中的四名受害人之一的眼鏡男可能是一個例外)。

突破的:

銀底鏡下形象模糊;(找出誰是血族的方法)

吸血鬼吸血的樣子和《刀鋒2》有點像,但又有不同;

加入了生化元素,用蟲子感染受害人;(這個感染過程有點噁心)

消滅吸血鬼的方法和傳統差不多,用銀、陽光(紫外光燈也可以),但消滅血祖的方法卻和傳統不同,這裡不劇透了。

陀螺這部小說(電視劇)是嘗試用一個貌似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吸血鬼的形成,但最終也是不離他的至愛元素:魔幻。所以,如果抱着這個角度去看,可能會有點失望,但志在看吸血鬼和喪屍的卻會看得很雀躍。

可惜,好作品到了電視台總落得悲慘收場,本劇改編越改越偏離原著,雖然陀螺已很盡力,有份參與製作,但沒錢沒支援,難敵最後幾乎爛尾的命運,大結局是完全走了樣。我也總算支持到底,看到最後一集才說聲再會。

本人收藏:紅彗星渣古、黑化版Rey、Kylo Ren,血祖(The Strain)。

【註】

關於The Strain的中文譯名,在網絡上曾引發一番論戰。台灣譯作「活屍末日」,我個人覺得不太配合主題,是像喪屍的吸血鬼導致世界末日,這個譯名看上去像是活屍的末日;香港譯作「血變」,我也覺得不太妥當,可能是受「家變」影響,完全嗅不到喪屍味道;大陸譯作「血族」,比較切合主題,其實是取自台灣出版社的中文譯本名字,大陸有些平台譯做「嗜血菌株」,這個譯法是沒有看過原著憑空譯過來的,完全不符合劇情。

(原文寫於於2014年8月,2020年9月23日修訂發表於Matters,本文為增訂版)

【附】

《血族》電視劇原聲主題配樂

以下是第一季(2014)首播時血族迷製作的開場設計,後來被徵用在第二季(2015)播放時使用,並略作改動(血族迷的原作節奏更快更好看,但網絡上已找不到了),比電視台的原作更具視覺美感﹗

Like this:

Like Loading...

相關文章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出去。謝謝﹗

5 thoughts on “美劇《血族》中吸血鬼設定的突破”

  1. Pingback: 我為什麼喜歡陀螺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2. Pingback: 《血族》的聯想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3. Pingback: 部分珍藏的電影DVD, VHS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4. Pingback: 一口氣看完美劇八集《三體》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5. Pingback: 去秋園看2024年版Nosferatu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請留言Cancel reply

Log in

給朋友推薦本網站

最新留言

  • Twiggy on 古惑仔,香港最後的探戈
  • Twiggy on 紐約就是雨傘多
  • 紐約就是雨傘多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on 最難風雨
  • 萬事起頭難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on 歡歡樂樂完成第五十屆紐約馬拉松
  • 古惑仔,香港最後的探戈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on 渴望吃日式薄餅的心
  • 古惑仔,香港最後的探戈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on 從古惑仔尋找消失的港味
  • 飯局遇故人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on 不出門,怎會認識新朋友
  • 飯局遇故人 -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by 魔鬼小編 on 提花帽子贈好友
  • 魔鬼小編 on 一天織一帽子
  • 清風明月 on 一天織一帽子

文章類別

文章歸檔

熱門文章

  • 英劇The Day of the Jackal:豺狼是誰?
  • 天竺鼠:母天的分泌物
  • Idina Menzel金曲Defying Gravity歌詞試譯
  • 天竺鼠後腿突然癱瘓的治療方法
  • 美劇《血族》中吸血鬼設定的突破
  • 天竺鼠喜歡咬籠子怎麼辦?
  • 天竺鼠斷了牙怎麼辦?
  • 今年第一隻手織襪子
  • 編織是無底深潭
  • 牧草的重要和我餵過的牧草

留下腳毛

  • 162,327 條

訂閱本網站RSS

RSS feed RSS - Posts

https://editordevil.com/wp-content/uploads/2021/05/Bill-Evans-The-Two-Lonely-People.mp3

Drops Laine magazine 上廁所 不是影評 不是食譜 中央公園 二十二咪半 人生五十歲才開始 健行 元朗 口罩 吃東吃西 唐人街 單車 圖書館 地鐵 天竺鼠 學人講英文 屎坑 廁所 戲院 毛衣 洪水橋 漫畫 疫情下 疫苗 看醫生 競走 紐成一片 紐約 紐約地鐵 紐約馬拉松 給我365個理由為什麼要參加紐約馬拉松 編織 織毛衣 織襪子 行山 過塘去英國見事頭婆 遠足 陀螺 電影 電影院 電視劇 香水 馬拉松

© 2025 生活就是這麼廢 Life is Wonderful | Powered by Minimalist Blog WordPress Them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