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時,大家都會趁假期前趕工,工作在一星期前已排山倒海的來,只好加班,星期一又有大堆工作,一直忙到晚上十點半,錄完最後一條音頻才鬆了一口氣,看了一陣書,跟香港朋友聊了一陣,已是半夜一點了。假期前的三天,就是忙忙忙。睡眠不足,身體馬上發出警告:頭昏腦脹,加左邊牙肉腫痛。
終於放假了,吃過早餐,就給自己泡了一杯盒仔茶,即是涼茶。
原來涼茶是廣東人的傳統飲品。我問來自大陸的外省朋友,他們都說沒有喝涼茶的習慣。台灣人有椑青草茶,聞說苦苦的,有清熱作用,有點像涼茶。
小時候,我爸每個月總會叫我喝幾回涼茶。他說,吃得太多煎炒東西,得要喝杯涼茶清熱氣。有時候吃飯,我開口咬傷了舌頭,他又說是熱氣,要喝涼茶。
其實,熱氣到底是什麼,我現在也搞不清楚。給老外解釋時說作body heat,對方似懂非懂問:「那麼,吃冰凍的東西可否散熱?」我支吾以對。
熱氣,或者是消化不良的代名詞吧。
以前家裡喝的涼茶都是從洪水橋大街街市一家中藥店買回來的盒仔茶。一小盒,打開泡在熱開水中,蓋上一會兒,待茶葉沉底,趁熱喝下。
小時候我媽帶我去的那家中藥店,店名叫王老根,入了腦,將盒仔茶誤叫作王老根涼茶,一叫幾十年,反而把店名忘了 。來了美國後,在華人超市找涼茶,卻見到滿店都是賣王老吉的罐裝涼茶,就以為自己記錯了盒仔茶的名字,應該叫王老吉才對,但王老吉明明是大陸一個涼茶的老字號。跟着找到盒仔茶了,卻發現名字叫源吉林,心裡就更混亂了,到底小時候喝的盒仔茶是王老根、王老吉還是源吉林呢?但源吉林在香港明明是歷史悠久的涼茶。
幸好最近在網上遇到洪水橋的舊街坊,這才發現一直誤把馮京作馬涼,中藥店叫王老根,小時候喝的盒仔茶叫源吉林,一場困擾了幾十年的糾結卒之解開了。王老吉涼茶是另一回事,我小時候應該沒喝過。
小時候最怕喝涼茶。我爸每次叫我喝,我都是哭喪著臉,勉強地喝下。
記得高中時,同學來我家做功課。中午過後,我爸從田裡回來休息,見到我,又叫我喝涼茶。他沖了黑壓壓的一大杯,放在我們前面,叫我趕快趁熱喝下去。
我說:「阿爸,這涼茶很苦,可不可以不喝?」
我爸說:「讀書也很苦,你讀不讀?」
我當時答得很快:「讀書不苦,是否我讀書就不用喝涼茶?」
我的同學竟然幫腔說:「不如你幫我讀,我幫你喝涼茶吧。」
大家相視而笑。我已不記得那杯涼茶喝下去時有多苦了。
人大了,口味也會改變。出來工作後,我經常到涼茶舖喝涼茶,還挑最苦那種,廿四味。以前覺得難以入口的苦味,現在都覺得是一種甘味。舌頭有點麻,但是,其實一點也不苦。是我的味覺改變了吧,有時甚至懷疑,自己真的曾經苦過嗎?
(原文寫於2007年7月9日,2020年11月26日修訂發表於Matters,本文為增訂版)
热气湿气,也就是只有华人圈才有的病症了,类似一种信仰了吧。
我觉得从科学角度看,热气就是消化不良。
我細個反而好鐘意飲涼茶,因為嫲嫲 婆婆會煲五花茶、夏枯草,仲會比我地加蜜糖。公公仲誇張,日日都飲涼茶,所以婆婆屋企永遠有陣涼茶味。
我小時候飲嘅涼茶係源吉林盒仔茶,好苦架。
盒仔茶係感冒果陣嫲嫲會煲,味道好特別,果陣讀書阿嫲都買左盒叫我帶去以備不時之需,平時就飲普通果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