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的老戲院除了同樂外,跟着要數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啟業的光華戲院。戲院在大棠路和阜財街交界。網上最經典的一張光華戲院黑白照,當中就有我小學同學的外婆。她老人家早去世了,小學同學也早已榮升外婆了。
以前的戲院都是獨立一幢的放映大樓,大大方方,不像現在的連鎖式迷李戲院藏於商場之中,要在迷宮中找尋售票處和戲院入口。光華戲院在元朗市的中心,與元朗戲院分別割據了元朗市兩個旺區:光華戲院附近是合益街市,元朗戲院則在大馬路另一面的榕樹頭。
與元朗戲院不同的是,光華戲院入口處是一條寛闊的石階。每天清晨,石階上都會坐滿附近圍村的婦女。她們頭戴客家帽,身穿傳統的黑色上衣,腳踏膠涼鞋,在戲院門前擺賣山草藥,有野葛菜,有時是自家製的米通和米餅。那些圍村風味的米通和米餅,硬度十足,少點牙力也吃不慣,我小時候就嫌太硬,咬到牙痛而拒吃。
客家帽現在也不曉得可以上哪兒買了。那是新界農婦必有的下田裝備,我母親也有一頂,輪到我下田時,我就拿來戴上。就是一頂竹織成的扁平涼帽,大小比肩膊略寛,帽身中央是個大小恰好的洞,戴在頭上時會露出頭頂的黑髮,帽沿縫上了一層黑色麻布,長度剛好擋着別人的目光。夏天戴着,既擋陽又透風,微風一陣,黑麻布還會拂動起來,輕送絲絲涼意。後來多了女性幫忙做修路工作,烈日下,她們多喜歡在頭頂放一塊毛巾,有時毛巾半濕,然後才戴上客家帽,消一下暑氣。

十多年前,這些圍村人擺賣的情景已不多見,大概政府收地或地產商買地,大家都富了,用不著抛頭露面。
小時候去光華戲院看電影,戲院門外有人手繪畫的宣傳畫,老實說,畫得挺醜。如果明星都像畫師筆下的樣子,這世界肯定沒有美女俊男了。光華那時的座位還有前座、後座和超等,超等我可沒有坐過,坐不起。
在光華看過的電影中,印象最深的是《劉三姐》,當年重映,大家都在談論,於是母親帶我去看,片中男女對唱場面至今仍記得。後來自己會買票,在光華看了改編自林燕妮小說的《盟》,記得主角是當年的麗的花旦馬敏兒,其他演員則忘了。林燕妮當年是香港暢銷作家,我沒看過她的書,連亦舒也沒看過,亦舒哥哥倪匡的書則看過不少。
當年元朗只有兩間戲院:同樂已結業,只剩元朗戲院和光華戲院為居民提供光影娛樂,放映的都是港產電影或者中台的國語片。後來一街之隔的裕景坊小巴旁的樂宮開幕,除了港產片,還放西片,搶掉了舊戲院光華的不少生意,那時候,誰願意再去坐那些硬木板椅呢。 之後新的戲院陸續在雞地 (讀若gai1 dei2,「地」字不讀dei6)和水車館里開張,我也自此不再踏入光華了。
如今這些新舊戲院都一一關門大吉,只剩下奇蹟尚存的元朗戲院。
光華戲院早已拆卸,舊址蓋了商廈光華廣場,樓下是商場。玻璃幕外牆,在夕陽下閃閃生輝。物換星移,誰知道將來這大廈會否像光華一樣走上末路。

****
開幕日期:1950年2月13日
座位:無資料
(原文寫於2008年1月9日,2020年5月26日修訂發表於Matters)
看到「光華戲院原址蓋上光華商場,本人攝,2007年底」這一張照片,今天景觀已經不同,至少那個好到底的書法字招牌,已經被拆去了。
噢,好到底仍在嗎?很奇怪,我一直都沒去過好到底買過麵餅呢。幾年前回去,大同還在的,我去買老婆餅,誰知全店中秋前都賣月餅了,暫時不賣老婆餅,好失望。提起月餅,同一年還發生made in Hong Kong笑料呢。請找本網站Made in Hong Kong文。
好到底仍然在,可去吃一碗雲呑麵,水餃伊,可以順道買六個蝦子麵麵餅回家
不會去的了。是一個遺憾,也是一種回憶。
另:
看到你在專頁貼上我幼稚園歷史的帖子,再順藤摸瓜,找到教堂的網站,看到熟悉的名字,那位趙先生是我小時候鄰居的丈夫(希望沒記錯,當年大家叫他做基哥哥,他母親是我幼稚園的老師鍾先生,她有兩子一女),在網站看到大家的合照,看到鍾先生、基哥哥、美琪姐姐(好像是基哥哥的姐姐,當年唱遊堂彈鋼琴的老師),還有一些幾十年沒見但熟悉的臉孔,真想哭。
原來我已在這裡貼了讀幼稚園的舊文。有興趣請看:第一天上學。
你在香港麼,「只剩下奇蹟尚存的元朗戲院」今天元朗戲院也難保,可能只剩下 Yoho Mall 的現代化電影院,你寫了同樂、光華,可以考慮元朗戲院,這三間代表了元朗 40s, 50s, 60s 三個年代
你可能沒留意文末,這篇是舊文章,寫於2008年,那時元朗戲院還在的,聞說元朗戲院2019年關門了,捱了幾十年,很厲害的了。寫元朗戲院,就要寫炮仗街和附近的朱達利百貨店,還有綺羅時裝店,光華書局啊。忘了以前有沒有寫過,等我找一找。
謝謝你!
每次看你寫元朗舊時風光
都會感覺非常溫暖
不期然重溫又重溫 (長尾理論出現我是有份做成)
在網絡上,因找到你魔王與新娘詳盡介紹的文章
而帶我到這裏來
我也是這書的粉絲40多年了
豪生書局翻版漫畫丶為食街裙褂鋪丶綺羅丶光華戲院門外的街邊攤檔
全是我的童年回憶
我驚訝於有跟我回憶那麼相近的人
而又能詳盡記錄下來
謝謝來訪﹗看到你說「魔王與新娘」,就知道你看的是豪生書局翻版了。看過「正版」,都是譯做「惡魔的新娘」的,重要的不是名稱,而是「魔王」與「新娘」不是並列關係,而應是從屬關係。
我也很開心看到跟我有相似經歷的人,你也記得綺羅,哈哈﹗還有一家精品老店,在康樂路匯豐後面橫街的,叫宏道,你去過嗎?我小時候很喜歡在那兒買精品和聖誕卡的。你有去過上海街豪生書局嗎?我去過。
第一次留言需要批准,以後就不需要了。
哈哈~先入為主,還是改不了口叫舊名稱!
這本漫畫對我影響很大,道出人性黑暗面!
這書人物畫得非常漂亮及細緻,美奈子每次出場的造型丶穿着的時裝,配搭的飾物丶手袋
真讓當年我這小學生大開眼界!
跟你一樣,我每幾年也會重溫
好奇心想知道還有沒有香港人記得這本漫畫
就帶我到這裏來了,居然還是個元朗人,是緣份吧!
接觸翻版漫畫,是因為兄姊大我7丶8年
他們看什麼書丶電影丶聽什麼歌,我也跟着
所以在我的同輩裏,都沒有跟我有相同回憶
就算問兄姐,他們也說印象模糊,
所以真的驚訝你能夠巨細無遺把童年回憶寫下來!
拜服!
愛與誠丶漂流教室丶龍虎門丶李小龍丶壽星仔,甚至岑凱倫丶小巴女丶姊妹,這些小學生不應該看的書,我都一一看了。
記憶中只去過元朗豪生,位置仍清楚記得
因為就在為食街附近。
哥哥常常帶我去掃街,最喜歡飲菠蘿冰。
姊姊就帶著我去喜利買衫扮靚,當年元朗唯一的商場。
宏道書局我沒有印象~常去買精品的,是元朗商會中學近教育路華真書局,買實用性文具,就會去光華丶元朗書局。
見文章你老家是在亦園附近,
屯子圍丶新慶村你認識嗎?是在藍地青磚圍那邊,我的老家就在再深入的山腳下。
還記得可以獨自一個坐9座位小巴落元朗是$1.5一程
當時四年級,全程藍地至元朗
青山公路兩旁盡是大樹及田園
新花園酒樓你有印象嗎?
聽你講藍地小巴一程的價錢是一元半,你應該比我小了一輩,我自己坐時是七毫的,去到虎地迴旋處(即去桃園圍或虎地)下車就要八毫。是九座位嗎?我覺得是十二座位,副駕、副駕後面那個側坐座位(非常古怪),左邊三個單人座,第二排腳位頂着車輪,不好坐,左排雙座位三排,連司機,總共十二座位。
除了藍地小巴,還有新墟小巴,總站在康樂路,匯豐和中銀,那條馬路還有出市區的青山道線和佐敦碼頭線。我通常坐青山道去深水埗探我外婆。
新花園酒家我當然記得。未到現在的水邊圍邨,現在蓋了私人住宅了。新花園拆後一度空置多年,圍板,那時不斷謠傳有地產商要蓋樓,等了十幾年都沒影,我還以為從此變荒地了。小時候去過那那裡飲茶,忘了為何我爸帶我去,我還特別在酒家外買了一本漫畫看,那本漫畫內容我還記得呢,講鬼的,哈哈哈哈﹗
元朗那個不是豪生,在元朗榕樹頭公廁後的一個漫畫書攤,檔主是中年婦人。她賣的書都是豪生書局出版的,我因為好奇,看了漫畫書後面豪生書局的地址,就獨自坐巴士去上海街找豪生書局,忘了有沒有寫過這經歷了。沒有的話,我就寫吧。
喜利商場當然記得,我是看着它蓋的,真的是看着它蓋,因為那時在人民入境事務處,大坑渠旁,投注站對面,通宵排隊,當時喜利商場還是一個地盤。那時是很潮的,應該是元朗區第一個有扶手電梯的地方。後來喜利商場地下(向巴士總站)有一個漫畫書店,後來在那兒買過不少正版日本漫畫。
你說的漫畫我全都看過,我是從《小流氓》開始看起的,什麼金報、生報,黃玉郎的三大劍俠的四格漫畫都看過,祈文傑的畫得最好笑,毛明威麻麻地。我是很喜歡看鬼古的,從小就喜歡,以前在元朗書店最愛買的課外書就是世界各地的鬼古。
講開本地漫畫,那時有個叫漢民的,專門畫鬼古,但好多故事其實是「改編」自荷里活電影或日本漫畫的。還有一位上官小強,畫壽星仔的,但也畫鬼古,他畫的鬼故事陰森恐怖,我覺得是幾個本地漫畫家中故事畫得最好的。那時還看一本日本漫畫叫《七金剛》。因為經常在報攤買本地漫畫,有一次無意中在好相逢酒樓旁的報紙檔看到《魔王的新娘》,一看就愛上了,跟着就等出第二集。後來無意中去為食街吃東西時,逛到公廁後,發現有漫畫書檔,就長期去那兒買漫畫了。
我其實不是住在亦園,我住那兒是沒有名字的,現在無端變成亦園南。青磚圍就是我住的村旁邊。如果你有看我的文,有一次我和鄰居偷偷上圓頭山(小時候我爸叫大頭山),去到山腳,應該是青磚圍來的,回家時被我媽用藤條打了一頓。
https://editordevil.com/2021/03/15/corporal-punishments-in-my-childhood/
終於解開多年疑團,一直奇怪榕樹頭公廁為什麼會有豪生書局,原來只是書報攤!
人民入境事務處排隊,好記得,每次去也要攪成日!
我也喜歡漢民,覺得畫工靚,長大才知道怪異集故事是抄襲。
大頭山腳就是我的老家,小時候也聽大人講,山後另一邊就係大陸,以為呃細路,原來真係深圳灣/蛇口。
有冇聽過藍地水塘鬼故,每年搵細佬做替身?細個聽得多,我真係唔敢去
你是劉金龍師姐嗎?
哈,對,是抄襲,像當年的無記電視劇,明目張膽抄荷里活電影。當然,這一點要看過那些電影才知道。
原來你也住在山腳,我老家離山腳還有一段距離。高中曾跟幾個男同學上過大頭山,上山容易下山難,幾乎被困山頭。XD
當然聽過藍地水塘鬼古,四十年前,我哥在那兒發現女屍呢。
我鄰居全家女兒都讀劉金龍,姓冼的,姓氏罕見,估計全港沒幾個。
嗯,我認識幾位讀劉金龍的學生,看你認不認識:馮X群、朱X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