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是世界大都會,也是一個不夜城──說的是疫情前,疫情爆發後,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了。
第一樣不同了的是,紐約地鐵竟然在凌晨一點到五點停開,因為要清潔消毒車廂。重點是前面一句,但許多紐約人可能會更關心後面一句──噢,原來地鐵終於覺悟,要清潔了。
過百年歷史的紐約地鐵是全世界唯一廿四小時不停服務的大都會地鐵系統。很多剛來紐約的香港人,知道地鐵原來廿四小時運作時也吃了一驚。
在紐約住下來後,印象中,紐約地鐵只停駛過兩次。
一次是二○○五年地鐵工會員工大罷工,那次罷工還故意選在十二月聖誕前幾天,雖然只是罷了兩天,地鐵不開,天寒地凍,我只好走路上班。有些同事住得太遠,只好請假缺勤了。
第二次是二○一二年颶風珊迪吹襲後,曼哈頓地鐵系統大淹水,上東城的6號線月台水深幾近天花,列車都變成潛水艇了。本來已風燭殘年的地鐵系統,在那次風災後受損非常嚴重,就算不看什麼報告,每天坐地鐵上班的我也感覺到,地鐵不行了。經常無故在中途停下來,因為前面指示燈失靈,列車無法前進。車速越來越慢,就算是人在快車上,軌道的指示燈經常是紅色的,許多原本是電腦控制的交叉點指示燈,要改由人手操作,像堵車一樣,大家就跟地鐵蹲在路軌上一樣,在車廂中呆等。
清晨五點,也是地鐵很喜歡的一個鐘點,例如,以前快車在晚上十點到翌日清晨五點改成慢車。地鐵維修通常到清晨五點結束,某線列車或快車清晨五點後恢復行駛。
清晨五點前和五點後,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至少,紐約地鐵是這樣。
不過,其實不是有太多人關心這個點數,畢竟太早了,很多人仍在夢鄉,紐約的攝影師、作家、藝術家多晚睡,這麼早出來活動的,真的沒怎聽過。我當然沒有跟蹤他們,但從大家多寫紐約的夜,少寫紐約的早,還要是清晨五點,更是少之又少。
清晨五點,天仍未亮,太白金星仍掛在東面的低空。就算是紐約的夏天,日長夜短,天亮時間也要等到五點半後。
但是,清晨五點,有不少紐約普通人已起床,出去上班的了。遠在紐約北部的布朗克士,有個魚市場,清晨五點就已開門營業的了。
還有幾種人是會固定早起的。
第一種是地盤工人,他們很易辨認,往往是某一族裔的男人,個子不高,穿着兜帽連身衣,外罩一件積克,斜揹着一個背包,三五成群,昏暗中,聚在某條街的中段,喝着便宜的紙杯咖啡,他們在等着工頭的客貨車。車一到,風捲殘雲就全數不見了。
第二種是在醫院工作的人。他們都穿着制服,看走路時的步姿,大槪可以猜得出他們是上班還是下班:踏實的,應該是去上班;拖着走的,而且還挾着大包小包的,多是下班回家了。
還有一種不是去上班的,只是為了蹓狗。紐約人愛狗,但上街蹓狗要替狗戴上狗帶,如果想放狗,就只能在指定的公園,九點前,狗可以自由走動,不用戴狗帶。我有幾次一早要去中央公園做義工,天仍未亮,就常常看到很多狗在中央公園跑來跑去,因為有人有狗,才覺得公園安全。
清晨五點,人在紐約最好做些什麼?
跑步的,當然不是去中央公園跑步,清晨的中央公園其實不太安全,除了狗公園附近的地方。最好是去布魯克林大橋,既可以跑步,也可以拍照。紐約出名遊客多,兩年前,布魯克林大橋的遊客甚至多到要封橋,不讓行人再過橋,廿年前,拍一張布魯克林大橋做背景的照片還可以,現在,如果不是清晨去的話,恐怕很難拍到一張背景沒有遊人的照片了。
想看自由女神像的,可以去曼哈頓的南碼頭,坐每十五分鐘一班的免費渡輪去史泰登島,在黎明前眺望仍亮着燈的神像,比坐幾十元美元的遊客船便宜,遊客船出發時,神像的燈已熄,拍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想走一次暢通無阻的空中花園High Line的,也應該清晨去。High Line剛開放時,遊人不多,還可以在軌道旁的木躺椅躺下來曬曬太陽,十年以後的現在,遊人如鯽,本來十分鐘的路程,隨時走個一小時,還要肩貼肩,令人很不舒服。
其實High Line所在地14街一帶,以前是肉食包裝區。清晨時分,如恐怖片一樣,工人扛着幾條開了膛的大肥豬,一下掛在肉鈎上,熟練地把肉拆好後,分發出去。二十年前那一區開始轉型,引入畫廊和高尚時裝品牌,那些天花下曾經盪着肉鈎的工場陸續關閉,空氣中也不再飄着血味了。
五點前,紐約還有一樣是不一樣的。天亮前,高級餐廳門口往往睡着流浪漢,天一亮,他們就像穿了玻璃鞋的灰姑娘,馬上收拾僅有的細軟,一條破舊的棉被,幾塊舊紙皮,在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前,消失在繁華的街頭上。
這篇文章是跟一位文友合作的一題兩寫,叫「紐成一片」,各自寫自己所在的城市。每人輪流出題,每周各發一篇文章。本周題目是我出的:清晨五點。
下周題目輪到對方出題:春節。
这篇比我的好。
你的已发了?怎么没看见的?
下周你出题。
原來紐約的流浪漢一整天都在換地方(?)台灣都固定在地下道睡一整天。
天氣暖時會到處走動的。